第153章 全员务农(2 / 2)

“他的优势,在于信息不对称。他知道的,我们不知道。所以他觉得,他能玩死我们。”

钱明将笔扔在桌上,环视众人。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跟他比谁知道的内幕多。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连他自己,都忽略了的,或者他自以为控制得很好的‘结点’!”

“数据脏,数据乱,数据对不上,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钱明的眼中,闪烁着老猎手般的光芒,“因为这说明,这个市场,不是铁板一块!里面充满了漏洞和缝隙!这些缝隙,就是我们撕开这张大网的突破口!”

“去找!去找那些最反常,最不合逻辑,最让你觉得‘这他妈怎么可能’的数据!把它们一个个都给我揪出来!白敬亭是人,不是神。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就会有疏漏。他的这张网,一定有破绽!”

钱明的一番话,像一针强心剂,让众人涣散的士气重新凝聚起来。

恐惧和迷茫还在,但方向,却清晰了。

与其抱怨对手的强大,不如去寻找对手的弱点。

接下来的几天,瀚海资本的办公室,与其说是金融公司,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数据侦探社。

“报告!发现一处异常!2013年,鲁西南地区棉花大面积爆发红铃虫灾,但当年官方公布的棉花收购价,几乎没有波动!这不符合市场规律!”

“这里也有!广西蔗糖产区,连续三年,在每年11月份都会出现一次原因不明的铁路运输中断,每次都持续一周左右,导致大量甘蔗积压!”

“我这儿……我这儿有个更奇怪的!”一个负责研究天气数据的小组负责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尖叫起来,“陆总!钱老!你们快来看!”

陆寒和钱明立刻走了过去。

屏幕上,是两份数据对比图。

一份,是过去八年,华北平原几个主要玉米产区的官方气象局发布的夏季降雨量数据。

另一份,是同一时期,由一家商业气象公司发布的、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测算出的该地区实际地表水含量数据。

“你们看这里,”小组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一条曲线,“从五年前开始,每年7月到8月,官方公布的降雨量数据,和我们通过商业渠道买来的卫星遥感数据,开始出现微小但持续的偏差。官方数据,总是比遥感数据,要略微偏高一点。”

“这很正常,”赵毅在旁边说,“统计口径不一样,测量方法有误差,很正常。”

“不,不正常!”负责人激动地摇头,“你看,这个偏差值,不是随机的,它……它每年都在以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悄悄地、稳定地增长!就像有人在……在每年都往官方数据里,不多不少地,掺一点水!”

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两条看似差别不大,却又透着诡异气息的曲线。

陆寒没有说话。

他闭上眼睛,天赋在这一刻悄然运转。

他“看”到的不再是K线,而是一片广袤的玉米地。第一年,天空飘着不大不小的雨,刚刚好。第二年,雨水似乎少了一点点,但地里的玉米,长势依旧不错。第三年,第四年……雨水在以肉眼难以察觉的程度,逐年减少。

土地的深处,一丝丝干渴的裂痕,正在悄然蔓延。

而另一幅画面里,一份份打印出来的、盖着红章的报告,上面的降雨量数字,却始终维持在一个“风调雨顺”的水平线上。

两幅画面,一真一假,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剧烈的冲突。

一个可怕的猜想,在他心中疯狂滋生。

陆寒猛地睁开眼,瞳孔收缩成了一个点。他没有去看数据,而是快步走到那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前,目光死死锁定在华北平原的某个位置。

“钱老,”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把白家起家的所有资料都调出来!我要知道,他家的第一个粮仓,第一家面粉厂,究竟建在了哪里!”

ps:陆寒似乎抓住了线头,这个看似微小的数据偏差,背后隐藏着怎样惊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