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降!”
几乎是兵不血刃,这座卡在要道上的戍垒便被拿下。张辽下令接收降兵,清点物资,并派出哨骑继续向前谨慎探查。
接下来的几日,情况几乎如出一辙。张辽和徐晃稳步推进,沿途遇到的哨卡、小型营寨,大多一触即溃,或望风而降。抵抗微乎其微。西凉军士气已然崩溃,各级军官似乎都失去了战意,只求自保。张辽严格执行吕布“稳扎稳打”的命令,每收复一处,便留下少量兵力维持秩序,建立联络点,主力则步步为营,不断将实际控制线向西、向北延伸,兵锋直指潼关以东的最后几处战略要点。弘农西部的大片失地,正以惊人的速度被重新纳入掌控。
与此同时,在弘农城,贾诩的招降纳叛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郡守府旁的一处僻静院落被临时征用,这里进出的多是些面色惊惶、衣衫褴褛的溃兵。贾诩并未亲自出面,而是由几名精通审讯、心思缜密的文吏和几名原西凉军中级军官(已被吕布军吸纳)负责初步甄别。
溃兵们被分开问话,问题细致而富有针对性:原属牛辅哪一部?长官是谁?溃散时长安情况如何?李傕和郭汜部下当时在做什么?有无发生冲突?张济部为何后撤?等等。问话者态度冷静,时而给予饮食安抚,时而厉声戳破谎言。
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被汇集起来,由书记官记录在案,最终送到贾诩案头。
灯下,贾诩仔细翻阅着这些杂乱却真实的口供。他从那些充满恐惧、抱怨和零碎描述中,提炼出了关键情报:
李傕和郭汜在牛辅逃走后,为争夺其遗留的部分兵权和长安控制权,已发生数次小规模火并,双方积怨极深,大战一触即发。
张济收缩防线,一方面是因兵力不足,另一方面似有坐山观虎斗、保存实力之意。
长安粮荒加剧,西凉军各部抢粮事件频发,人心惶惶。
确有部分溃兵声称,李傕或郭汜曾派人试图招揽他们,但条件苛刻,远不如吕布这边“仁德”。
贾诩将这些信息整理、串联,形成了一份条理清晰的情报摘要,附上自己的判断,呈送吕布。
“主公,”贾诩平静地陈述,“李、郭恶斗难免,张济自保,长安乱局已深。我军当趁此良机,巩固新得之地,消化降卒,积蓄力量。待其两败俱伤,或可西进潼关,或可北渡大河,图谋河东北部,主动权已在我手。”
吕布看着地图上不断向西延伸的标记,又看了看贾诩呈上的情报,脸上露出一丝掌控局势的冷然笑意:“善。文和之功,甚于万军。告诉张辽、徐晃,稳守即可,不必冒进。某倒要看看,那李傕、郭汜,能斗到何种地步。”
西方的天空,乌云汇聚,预示着长安城内,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弘农的吕布,已扎稳了根基,冷眼旁观,等待着出手的最佳时机。收复失地仅是开始,更广阔的棋局,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