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队,你跟我说说,这洧水膏是怎么来的?上郡那边多不多?” 耶律娟问道,心里已经在盘算,要是这东西多,以后可以多收些,不仅堡里用,说不定还能卖给其他商队。
赵老根详细地说了起来:“这洧水膏是从上郡的洧水河边采的,每年秋天河水浅的时候,河底和石缝里就会渗出来,当地百姓用陶罐舀上来,晒几天就变硬,能存好几个月。咱们这次收了一车,乡亲们说,要是想要,下次去还能收更多,价钱也不贵。”
耶律娟听得认真,又问了些细节:“采的时候麻烦吗?有没有什么讲究?比如会不会伤手,或者不好保存?”
“不麻烦,就是得在秋天采,夏天河水大,采不到;保存也方便,只要别受潮,放在干燥的地方,能存到明年春天。” 赵老根一一回答,“当地百姓说,这东西除了照明,偶尔还能用来取暖,一小块就能烧好久,就是火力不如柴火大。”
耶律娟点点头,心里更觉得这洧水膏是个宝贝。她拿着一块燃烧的洧水膏,快步往中枢府走 —— 她要赶紧把这个好东西带给叶青云看看,让他也想想这东西能怎么用。
此时叶青云正在书房里看唐不三从虎啸山送来的信,看到耶律娟进来,还拿着个燃烧的东西,连忙站起来:“娟儿,这是啥?怎么还燃着?”
“青云哥,你看这个!” 耶律娟把洧水膏递到他面前,“这叫洧水膏,是贸易队从上郡带回来的,能点燃照明,比油灯还好使,你瞧瞧!”
叶青云凑近一看,火焰稳定,没有浓烟,还带着淡淡的香气,伸手摸了摸没燃烧的部分,质地坚硬。“这东西不错啊!” 他眼睛一亮,立刻想到了用处,“工坊里晚上赶制铁蒺藜、修火铳,用油灯总熏得工匠们睁不开眼,要是用这个洧水膏,就不会有烟了;还有护卫队夜间巡逻,带几块洧水膏,比带油灯方便,还不怕风吹灭。”
他接过洧水膏,仔细看了看,又问耶律娟:“上郡那边多吗?能不能批量收购?要是能稳定供应,咱们不仅自己用,还能加到贸易货里,卖给西域、北蛮的部落 —— 他们那边晚上冷,照明取暖都需要,这洧水膏轻便好带,肯定受欢迎。”
“赵队说上郡那边不少,秋天采得多,能存到明年春天,价钱也便宜。” 耶律娟笑着说,“我已经让他下次去登州府的时候,多收几车回来,先在堡里试试用,要是好用,再跟当地百姓订长期的。”
叶青云点点头,又让耶律娟找来几个工匠,一起研究洧水膏的用法。工匠们看到洧水膏能燃烧,都很惊讶,有人提议:“首领,咱们可以做些小陶灯,把洧水膏放进去,既能固定,又方便携带,巡逻的时候揣在怀里,比火折子好用。”
还有工匠说:“工坊的熔炉边要是用洧水膏照明,不会有烟飘进炉子里,能保证铁水的纯度,比油灯强多了。”
叶青云听着大家的建议,心里更有底了:“那就这么办!袁七,你安排人做一批小陶灯,专门装洧水膏;赵老根,下次去上郡,至少收五车洧水膏,软的硬的都要,软的用来应急照明,硬的用来长时间燃烧;耶律娟,你跟上郡的农户联系,订个长期供货的协议,保证咱们冬天有足够的洧水膏用。”
众人纷纷领命,开始忙碌起来。袁七让人去陶窑订做小陶灯,每个陶灯做成碗状,底部有个小柄,方便手持;赵老根开始准备下次的贸易物资,特意留出几辆马车,用来装洧水膏;耶律娟则让人写了封信,托上郡的客栈老板转给当地农户,说明长期收购的意愿,还把价钱提高了两文,让农户们更愿意采。
几天之后,第一批小陶灯做好了。工匠们把硬洧水膏切成小块,放进陶灯里,点燃后,火焰从陶灯口冒出来,明亮又稳定,没有一点烟。护卫队的队员们试着把陶灯揣在怀里,巡逻的时候拿出来,风吹不灭,还能暖手,都赞不绝口:“这洧水膏比油灯强十倍!以后再也不用怕巡逻的时候油灯被风吹灭了!”
工坊里也用上了洧水膏。晚上,工匠们在熔炉边摆上几盏装着洧水膏的陶灯,火焰照亮了整个工坊,没有烟味,工匠们再也不用揉着眼睛干活了。“有了这东西,咱们晚上能多赶些活,铁蒺藜、火铳零件都能做得更快了!” 铁匠唐师傅笑着说,手里的铁锤敲得更有劲了。
叶青云站在工坊里,看着明亮的火焰,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这不起眼的洧水膏,原本只是贸易队偶然带回的 “新鲜玩意儿”,却成了吴家堡冬季的 “宝贝”,不仅解决了照明的问题,还能提高工坊的效率,甚至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商品。
深秋的风从工坊的窗户吹进来,带着点凉意,却吹不散火焰的温暖。叶青云看向耶律娟,她正和工匠们一起,调试装着洧水膏的陶灯,脸上满是笑容。他知道,吴家堡的发展,就是靠这样一次次偶然的发现,一次次大家齐心协力的探索,才能在乱世中稳步前行,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几天后,赵老根的贸易队再次出发,这次的目标之一,就是去上郡收购更多的洧水膏。马车驶离吴家堡的时候,叶青云和耶律娟站在城楼上送行,看着马车渐渐远去,他们知道,不久之后,更多的洧水膏会被运回吴家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