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璞玉初琢显光华(2 / 2)

不久后,集团计划对几个老养殖基地进行标准化升级试点,繁育区也在名单之内。涉及到栏舍改造、设备更新、流程优化,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和预算。这本来应该是集团基建部和设计部主导的工作,但张铁柱特意指示,让宋思明也参与进来,负责其中的数据测算和成本效益分析部分。

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也是更严峻的考验。宋思明没有丝毫懈怠,他白天跟着设计人员和技术员一遍遍勘察现场,测量数据,了解每一个改造细节的用意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晚上就埋首在宿舍的小桌子上,查阅资料,构建模型,反复测算不同方案下的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

他不再是那个只懂得宏观布局、不关心具体执行的“宋总”。他会为了一个排污管道的走向是否最优,和基建部的工程师争得面红耳赤;会为了自动喂料系统的一个传感器选型,反复对比价格和性能;会为了节省一点点不必要的开支,在预算报表上斤斤计较。

他的专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的那种务实、严谨、甚至有些“抠门”的态度,赢得了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尊重。大家发现,这个曾经的“败军之将”、“关系户”,是真真正正想把事情做好,在为集团的利益精打细算。

最终提交的方案,不仅技术路线合理,预算也控制得极为精准,甚至比最初的预估节省了近百分之十五的费用,同时保证了核心功能的实现。方案评审会上,宋思明作为主要汇报人之一,条理清晰,数据翔实,对答如流,那份从容与自信,似乎又回来了,但却不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虚浮,而是扎根于这几个月摸爬滚打的坚实土壤。

张铁柱全程参加了评审会,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最后总结时,淡淡地说了一句:“方案不错,数据扎实,考虑得也周全。就按这个方向细化执行吧。”

这句看似平淡的肯定,对于宋思明而言,却重若千钧。他知道,自己终于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收留”和“考验”的失败者,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重新赢得了立足之地。

项目开始实施后,宋思明更是泡在了工地上,协调进度,监督质量,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他比以前更忙,更累,晒得更黑,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

一天傍晚,张铁柱和李狗蛋一起来视察工地进度。远远地,就看到宋思明头戴安全帽,拿着图纸,正和施工方负责人指着即将安装的新型通风设备激烈地讨论着什么,夕阳将他沾满灰尘的身影拉得很长。

李狗蛋看着那边,咂了咂嘴,语气复杂地对张铁柱说:“柱子哥,你还真别说……这小子,真让他干出点人样来了。以前那副德行,现在一点都看不出来了。”

张铁柱目光深邃,脸上带着一种像是老农看到精心栽培的作物终于茁壮成长般的满意神色,轻轻点了点头:

“嗯,是块料。磨一磨,压一压,这玉的光彩,总算露出来了点儿。他干得,确实还不错。”

这句话,从张铁柱嘴里说出来,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认可。宋思明这块一度被世俗定义为“废料”的璞玉,在张家沟这片充满奇迹的土地上,在猪圈旁的锤炼中,终于被初步雕琢,开始显露出他内里被尘埃掩盖已久,却始终未曾真正湮灭的才华与光华。他的路,还很长,但这坚实的第一步,无疑已经为他未来的任何可能,奠定了最宝贵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