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 第159章 一门叫“真实”的课

第159章 一门叫“真实”的课(2 / 2)

“应对政策变化!”

“资本运作!”

张铁柱安静地听着,等声音稍歇,他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大家说的都对,都很难。但俺觉得,最难的是——在没人告诉你该咋办的时候,你得自个儿拿主意,而且,还得为这个主意承担所有后果。”

他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击中了台下许多企业家学员的内心。是啊,那些看似光鲜的决策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和无人能分担的压力?

“俺这门课,叫‘铁柱论商’,名字是学院起的,有点大。”他自嘲地笑了笑,“俺更愿意叫它‘俺趟过的那些坑’。接下来这几个星期,俺就跟大家唠唠,俺在没人告诉俺该咋办的时候,是咋想的,咋做的,对了多少,又错了多少。”

他从“开局一头老母猪”讲起,讲到如何判断母猪的“情绪”并借此发现商机(引申为市场敏锐度);讲到“神豪系统”发布奇葩任务时他的纠结与最终选择(引申为在诱惑和不确定性面前如何坚守底线和常识);讲到第一次进城卖松露被当成骗子赶出来时的绝望与坚持(引申为面对挫折的心态和韧性);讲到用“土鸡蛋”和“厕所旁展位”这种看似荒诞的方式打开局面(引申为资源约束下的创新和破局思维);讲到与村霸、与富二代商业对手的周旋与斗争(引申为竞争策略和商业生态的构建);讲到企业做大后引入职业经理人时的磨合与阵痛(引申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挑战);讲到建立铁柱小学、成立全球生态农业联盟的初衷与思考(引申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他讲的,不是成功学的步骤,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摸索、思考与成长。他毫不避讳地讲自己的“土”,讲自己的“笨”,讲自己的“运气”,也讲自己的“固执”和“醒悟”。

他的语言依旧充满乡土气息,比喻也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管理团队,有时候就跟养猪分群似的,你得把脾气合的放一块,不然天天打架,光掉膘不长肉。”“……看财务报表,你不能光看数字漂亮,得像俺看猪食槽,得看看底下有没有藏着啥没消化的,或者猪不爱吃的东西。”

起初,台下偶尔还会传来压抑的低笑声。但很快,笑声变成了专注的倾听,变成了恍然大悟的点头,变成了陷入沉思的寂静。学员们发现,张铁柱的案例虽然背景独特,但内核却直指商业和管理的本质。他提供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一种源于实践的、鲜活的“解题思路”。他的“土办法”背后,往往是对人性、对市场、对资源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

互动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学员们抛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涉及战略、股权、国际化、数字化转型等等。张铁柱的回答,有时出人意料,有时略显笨拙,却总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直觉和基于价值的判断。

有人问:“张董,您的企业似乎错过了好几波互联网风口,您不觉得遗憾吗?”

张铁柱答:“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可俺是养猪的,俺得知道,风停了,猪掉下来,俺得能接住,不能摔死。把自个儿的地种好,比啥都强。互联网是工具,俺也在学,也在用,但不能为了飞起来,把自个儿变成不是猪了。”

有人问:“张总,您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比如投资铁柱小学这种明显不赚钱的项目?”

张铁柱答:“俺没想那么复杂。俺就觉得,这片土地养活了俺,俺有能力了,反哺它,让它变得更好,这是应该的。而且,你把村子建设好了,娃娃们有出息了,最终受益的还是俺们企业。这账,得往长了算。”

他的课,没有标准答案,却激发了学员们最多的思考和讨论。每次下课,张铁柱都会被意犹未尽的学员们团团围住,继续探讨课堂上来不及展开的问题。

“铁柱论商”这门课,火了。不仅仅是座无虚席,更是真正走进了学员们的心里。它像一股清流,冲刷着被各种理论和模型固化了的商业思维,让人们重新审视商业的本质、成功的定义以及企业家的责任。

张铁柱,这个曾经的总裁班“泥石流”,如今成了最受欢迎的客座教授。他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最打动人的,不是完美的理论,而是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实践与思考。他的课堂之所以一座难求,正是因为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听到关于商业的“术”,更能感受到一种关于做人、做事的“道”。这门课,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实”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