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 第126章 拍电影?《铁柱侠》?

第126章 拍电影?《铁柱侠》?(2 / 2)

一番话,如同给烧得过旺的炭火泼了一盆冷水,虽然让气氛稍微降温,但也让躁动的心逐渐回归理性。村民们渐渐散去,虽然谈论电影的热情依旧,但田地里、车间里的身影又重新忙碌了起来。

几天后,“星光梦工厂”的先遣团队一行五人,在迈克尔·陈的带领下,历经辗转,终于抵达了张家沟。

当他们从商务车上下来,看到眼前的景象时,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里没有他们想象中的贫困与落后,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奇观”,而是一个整洁、充满生机、现代化设施与田园风光和谐共存的美丽山村。

铁柱带着核心团队在村口迎接。他没有刻意打扮,依旧是那身洗得发白的工装,笑容憨厚而真诚。

“欢迎来到张家沟。”他用地道的方言说道,旁边跟着一位集团临时聘请的专业翻译。

迈克尔·陈是个精干的华裔,他热情地与铁柱握手,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张先生,终于见到您了!这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棒!”

接下来的两天,铁柱亲自带着考察团队,参观了合作社从育苗、种植、加工到包装的全流程,走访了住进新房的村民家庭,去了“铁柱小学”,也爬上了后山的松露林。他没有刻意安排“表演”,只是让一切自然呈现。

考察团队扛着摄像机,记录着这里的一切。他们被现代化大棚里精密的传感器和滴灌系统所惊讶,也被村民们讲述合作社初期如何“凑份子”、“按手印”的往事所打动,更被孩子们在崭新操场上奔跑时那纯真的笑容所感染。

晚上,在合作社的食堂(如今已扩建得明亮整洁),铁柱和考察团队一起吃饭,餐桌上摆的都是合作社自产的蔬菜、鸡蛋和猪肉。

迈克尔·陈吃着那盘清炒“美容黄瓜”,赞不绝口,随即又将话题引向了电影。

“张先生,通过这两天的了解,我们更加确信,您的故事非常动人。但是,”他话锋一转,回到了核心问题,“电影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保留您故事内核,又能让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理解和共鸣的表达方式。比如,‘多听老人言,多听母猪劝’这句话,直译过去,西方观众很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幽默和智慧。”

铁柱放下筷子,看着迈克尔·陈,认真地说:“迈克尔先生,俺明白你的意思。但俺觉得,文化的差异,不一定要靠抹平自己来适应。就像这道黄瓜,”他指了指盘子,“在俺们这儿,生吃、凉拌、清炒,是原味。你们美国人可能喜欢蘸酱,或者做成沙拉。形式可以变,但黄瓜本身的味道不能丢,丢了,它就不是黄瓜了。”

他顿了顿,继续用他那套“种地逻辑”说道:“拍电影,俺不懂。但俺知道,你要是想拍一个关于中国农民的故事,那这个农民,他就得说中国话,干中国农活,想中国农民想的那些事儿。你不能给他套上个超人的衣服,让他去拯救世界。那就不真实了。不真实的东西,也许能让人笑一笑,但留不住人心。”

“俺的故事,核心就是‘真实’。”铁柱总结道,“是这片真实的土地,这些真实的人,干的这些真实的事,打动了你们。要是为了所谓的‘全球市场’,把这份‘真实’抽掉了,换上了你们觉得‘好看’的假东西,那这部电影,跟俺还有啥关系?它还能打动谁?”

迈克尔·陈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陷入了沉思。他们不得不承认,铁柱的话虽然朴素,却直指艺术创作与商业改编的核心矛盾。

考察结束,送别好莱坞团队时,迈克尔·陈握着铁柱的手,语气比来时更加郑重:“张先生,这次考察让我们受益匪浅。您的坚持,让我们对如何讲述一个真正的中国故事,有了全新的思考。我们会将这里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如实带回公司。请相信,我们渴望合作的诚意没有改变,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个既能尊重您,也能打动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看着远去的车队,李狗蛋凑过来,有些失落:“铁柱哥,他们这……算是谈成了还是没谈成啊?俺这角色是不是又悬了?”

铁柱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狗蛋,该你的跑不了,不该你的求不来。重要的是,咱把咱最真的东西摆出来了。至于他们怎么选,那是他们的事。咱的地,还得咱自己种。”

他抬头望向瓦蓝的天空,心中一片澄澈。无论《铁柱侠》能否最终成型,他和他的张家沟,都已经向世界展示了最真实的、源自土地的力量。这份力量,比任何银幕上的光影,都更加持久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