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了!这格局,这境界!”
面对康辉的追问和全场的哗然,铁柱却不慌不忙,眼神里甚至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澄明。他认真地点了点头,开始了解释:
“康老师,俺这么说,不是开玩笑。”他语气诚恳,“‘老人言’,俺觉得,不光是家里长辈的话,它代表的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老理儿,是经过千百年检验的智慧和规矩。”
他举例道:“比如‘做人要实在’,‘不能坑蒙拐骗’,‘吃亏是福’,‘远亲不如近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些老话,听着简单,可你仔细琢磨,里面都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事的底线。俺搞合作社,最开始就是靠着‘不骗人’、‘讲信用’这点老理儿,才把乡亲们聚到一起,才让客户信任俺们。要是光想着耍小聪明,走歪门邪道,可能能赚点快钱,但肯定走不远,更不会有今天的‘铁柱’。”
他这番解释,将“老人言”从具象的老年人教诲,提升到了传统智慧和文化基因的高度,瞬间让这个说法厚重了起来。
“那……‘母猪劝’呢?”康辉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追问道。这也是所有观众最想知道的。
铁柱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点自嘲,也带着点神秘。
“‘母猪劝’嘛……”他斟酌着用词,“这个听起来是有点玄乎。俺觉得,它不光是字面意思。它更像是一种……嗯,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和敬畏,是一种抛开复杂算计的、最本真的直觉和机遇。”
他继续解释道:“俺当初能发现后山的松露,说起来是有点运气,但也是因为俺整天跟猪打交道,注意到了它们不寻常的行为,顺着它们的‘指引’才找到了宝贝。这就像有时候,你埋头苦干的时候,反而会忽略身边一些最朴素的信号。”
“再比如,”他思维发散开来,“俺们种地,不能光看书本,还得看天,看地,看庄稼自己的‘脸色’。它‘告诉’你它缺啥了,你就得赶紧补啥。这算不算是庄稼对俺的‘劝’?”
“还有,俺觉得,‘母猪劝’也代表着一种务实的精神。”他越说思路越清晰,“母猪下崽,你就得好好伺候,想太多没用的不行,得解决实际问题。俺做企业也一样,遇到困难,不能光空想,得像伺候母猪下崽一样,扎扎实实地去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得接地气。”
最后,他总结道:“所以俺觉得,‘老人言’是让俺们明方向、守底线,是‘道’;‘母猪劝’是让俺们接地气、抓机遇、重实干,是‘术’。这两样结合起来,方向不错,脚步踏实,该低头时低头,该观察时观察,该抓住时就抓住,这路,慢慢就走宽了。”
一番解释,层层递进,将一句看似荒诞不经的玩笑话,硬生生地阐释成了一套融合了传统智慧、自然观察、务实精神与机遇把握的、独具特色的“张氏成功学”!
康辉听完,沉默了良久,最终缓缓吐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由衷的、带着几分敬佩的笑容。
“精彩!太精彩了!”康辉鼓起了掌,“铁柱,你这句‘多听老人言,多听母猪劝’,看似简单,甚至有些戏谑,但经过你这么一解释,内涵如此丰富,如此深刻!你这是在告诉我们,成功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它就蕴藏在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里,蕴藏在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和踏实肯干里!谢谢你,给我们上了如此生动的一课!”
采访在一种震撼而又充满启发的氛围中结束。
当这期《对话时代》播出后,全国观众的反应空前热烈。张铁柱的这句“多听老人言,多听母猪劝”以病毒式的速度传播开来,成为了年度金句。它被做成各种表情包,被印在文化衫上,被年轻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当作座右铭。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引发了一场关于成功路径、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商业文明融合的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撰文分析,认为张铁柱的现象,标志着一种植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强调关系、信任、务实与长期主义的商业伦理的回归,是对过分强调资本、技术和短期利益的西方商业模式的一种有益反思和补充。
而对于铁柱本人,这句话也成了他个人品牌最鲜明的注脚。他知道,这句话会伴随他一生,但他并不在意。因为这就是他最真实的想法,是他从泥土中刨食吃到走向辉煌领奖台这一路上,最深刻的体悟。
“砖爷,咱这话,是不是说得有点……太实在了?”夜深人静时,他摩挲着板砖问道。
【哼!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话往往看似可笑,然其力量,远胜万千虚言!汝此言,已触及道之边缘!保持本心,继续前行!】
铁柱笑了笑,安然入睡。他知道,无论外界如何解读,他只需继续“多听老人言,多听母猪劝”,脚踏实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