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记者飞快地记录着,偶尔抬头看铁柱一眼,眼神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专注。
铁柱伸出第三根手指:
“第三,**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的目光扫过不远处正在忙碌的村民们,“‘铁柱集团’不是俺张铁柱一个人的,是全体合作社社员的。俺们搞利益联结,让大家入股,年底真金白银地分红,让大家觉得这是在给自己干,不是在给俺打工。积极性这东西,不是靠管出来的,是靠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激’出来的。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大家好了,俺才能真的好。”
他稍微停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说出了最后,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第四,也是俺觉得最要紧的一点,**得不断学习,但不能丢了自个儿的魂。**”他语气深沉,“俺没啥文化,刚开始连报表都看不懂,闹过不少笑话。但俺知道不能一直这样,所以俺去学,去请教,甚至去上了总裁班,听那些教授讲天书一样的理论。学习不是为了变成别人,是为了搞清楚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得更好、更稳。”
“但是,”他用力强调,“学了一圈回来,俺更明白了,俺的根在这儿,在张家沟这片土地上。那些理论、模型是工具,是地图,但真正走路还得靠俺们自己这双腿,靠俺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不能学了几个新词,就忘了咋种地;不能见了大世面,就嫌弃自家的土疙瘩。**守住本分,不忘根本,这比啥学问都重要。**”
他没有提任何具体的商业策略,没有渲染个人奋斗的悲情,更没有提及任何“超常能力”。他用最朴素的四个观点——“心正脚实”、“别怕吃亏”、“利益共享”、“学习不忘本”——构建了他的“成功秘诀”。这些道理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诚信、格局、共享与坚守的深刻内涵,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对商业本质最接地气的理解。
吴记者停下了笔,看着铁柱,看了很久。他采访过无数商界精英,听过各种包装精美、充满机巧的成功学,但像张铁柱这样,将成功归结于如此朴素甚至有些“过时”的品质的,少之又少。
“所以,”吴记者缓缓开口,语气已经变得十分尊重,“您并不认为您个人的某种‘特殊直觉’或‘运气’是决定性的?”
铁柱憨厚地笑了笑,将那根小黄瓜放在鼻尖嗅了嗅,清新的气息让他神情愉悦。
“吴记者,运气这东西,就像地里的野兔子,你追着它跑,累死也抓不着。但你只要把地种好了,庄稼长旺了,保不齐它自己就撞到你跟前了。至于直觉……”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光彩,“可能就是在土地里待久了,跟庄稼、跟牲口打交道多了,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吧。就像老农民看天就知道啥时候下雨,没啥神秘的,就是经验。”
他巧妙地将“特殊直觉”解释为源于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再次避开了可能引发争议的解读。
采访结束后,吴记者在后续发表的深度报道中写道:“……在张铁柱身上,我们看不到丝毫的商业浮夸与精致利己。他的‘成功秘诀’朴实无华,却直指商业文明的基石——诚信、利他、共享与坚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追逐风口与捷径的时代,最强大的力量,或许恰恰蕴藏在我们曾经视为‘笨拙’的传统美德与乡土智慧之中。他不是创造了奇迹,他只是用最笨、也最聪明的方法,守护并激活了一片土地应有的生机。”
这篇报道,再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张铁柱的“成功秘诀”没有成为转瞬即逝的热点,而是沉淀为一种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开始反思,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最基本、也最强大的力量。
而铁柱自己,则把这次采访看作是一次对初心的重温。他知道,无论未来走多远,头顶多少光环,这几条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他和他企业的“定盘星”,一刻也不能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