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铁柱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可能就是俺们农村人常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别老想着一步登天,看好脚下的路,把手头的事一件件做好,该来的,自然就来了。就像种地,你不能天天把苗拔起来看长没长根,得耐心等着,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时候到了,自然就开花结果了。”
他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商业策略或竞争手段,而是用最朴素的“土地哲学”和“为人道理”,阐述了他的成功学。这番回答,既回避了关于“特殊能力”的敏感话题,又将个人奋斗与集体力量、乡土情怀紧密连接,显得格外真实而有力。
杨主持人听得频频点头,继续问道:“我们注意到,‘铁柱’模式的核心是合作社,是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在您看来,这种模式的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谈到这个,铁柱更是侃侃而谈:“最关键就俩字:‘公平’!不能让干活的人吃亏!咱们合作社,不是谁雇佣谁,是大家一起当老板!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力入股,清清楚楚,年底分红,明明白白!干得多,干得好,就分得多!大家是在给自己干,那劲儿头能一样吗?”
他举了个例子:“以前村民种菜,怕卖不掉,不敢多种。现在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种出来不愁卖,价格还有保障,大家当然愿意把地种好,把猪养好!积极性?那都是自个儿从心里头冒出来的!”
整个采访过程,铁柱没有一句空话套话,用的全是农民最能理解的语言,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悟。他带着杨主持人参观了合作社的加工车间、现代化的育苗大棚、干净整洁的猪舍,以及村里那一栋栋新建的小洋楼和设施齐全的“铁柱小学”。
镜头记录下了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自信和幸福的笑容,记录下了孩子们在崭新校园里奔跑嬉戏的场景,也记录下了铁柱与村民们如同家人般自然的互动。
采访的最后,站在张家沟地势最高的观景台上,俯瞰着整个焕然一新的村庄和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杨主持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真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啊!铁柱,看到这一切,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铁柱望着这片生他养他、如今因为他而彻底改变的土地,眼眶微微有些湿润,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道:
“杨老师,俺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出来溜达,看着现在这光景,就跟做梦一样。俺就想着,人这一辈子,能干成一件事,带动一帮人,改变一个地方,让老少爷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值了!真值了!以前俺觉得成功就是多赚钱,现在俺觉得,成功是你能让多少人因为你,而过得更好。”
他顿了顿,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俺爹妈走得早,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张家沟的山水和乡亲们养大了俺。现在,俺只是用俺的方式,回报这片土地和这些人。没啥了不起的。”
采访在一种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氛围中结束了。杨主持人用力地握着铁柱的手:“铁柱,谢谢你!你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非常纯粹、非常强大的力量。这期节目,一定会给很多人带来启示和感动。”
央视采访组离开后,张家沟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但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耀和期待。
几天后,《时代人物》栏目播出了这期题为《根植沃土:杰出青年张铁柱和他的乡村奇迹》的专访。节目以其真实的视角、深刻的对话和充满温情的画面,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铁柱那句“人这一辈子,能干成一件事,带动一帮人,改变一个地方……值了!”成为了广为流传的金句。他的形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网红企业家”或“养猪的”,而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智慧的新时代青年领袖和乡村振兴的典范。
【嘀!宿主成功完成国家级媒体正面形象塑造,个人声望与社会影响力达到全新高度!奖励积分:点!解锁新称号:【时代标杆】!气运光环效果显着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大幅提升!】
听着砖爷的提示,铁柱的心情却异常平静。荣誉和光环如同山顶的云雾,虽然绚丽,但终究会散去。他深知,脚下的路还在延伸,张家沟的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去开拓。央视的采访,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