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回村组建种植合作社(2 / 2)

王翠花也主动加入了合作社,她心思细,手脚麻利,被铁柱安排负责质量检查和社员工作的协调。她拿着个小本本,每天在各个地块间巡查,记录情况,一丝不苟。有了她的帮助,铁柱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两人经常在田埂上、在村头大树下讨论合作社的事情,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升温,村里关于他们的风言风语也渐渐多了起来。

李狗蛋则主要负责省城与村里的联络,以及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他隔三差五就往村里跑,带来“臻味”的最新需求和市场信息,同时把合作社出产的多余蔬菜(符合标准的)拉到省城,尝试供给其他餐厅或进入高端超市,虽然量不大,但总算开启了多条腿走路的模式。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赵有财眼看着铁柱的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村民们都围着铁柱转,自己在村里的威望一落千丈,心里那股邪火越烧越旺。他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使坏,毕竟合作社有老支书坐镇,还有那么多村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但他开始在背地里散播谣言。

“张铁柱那小子,用的肥料和药水肯定有问题!不然菜能长那么好?指不定加了什么玩意儿呢!”

“听说城里人现在都讲究有机,他那种出来的,能是有机的?别是骗人的!”

“跟大公司合作?小心被人家吃得骨头都不剩!到时候欠一屁股债,看你们找谁哭去!”

这些阴风鬼火,或多或少也传到了一些社员的耳朵里,引起了一些小小的骚动和疑虑。

铁柱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没有急着去争辩。他知道,对付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他主动联系了冷氏集团,请求他们派专业的检测机构,对合作社的土壤、水源以及出产的蔬菜进行最严格的、全方位的抽样检测。同时,他也在李狗蛋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在合作社内部推行简单的生产记录制度,记录下每一批蔬菜的种植过程,虽然粗糙,但至少迈出了可追溯的第一步。

当那份盖着权威机构大红印章、显示所有检测项目全部合格的报告被铁柱贴在村委公告栏上时,所有的谣言不攻自破。村民们看着那一个个“未检出”、“符合标准”的字样,心里彻底踏实了,对铁柱和合作社的信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赵有财气得在家里摔盘子砸碗,却也无可奈何。

合作社的运营逐渐步入正轨。蔬菜一茬接一茬地成熟,品质稳定优良,源源不断地通过冷藏车运往省城的“臻味”餐厅。分红的钞票,一次又一次地发到社员手中。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腰杆也挺直了。张家沟这个昔日闭塞贫困的小山村,因为一个合作社,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合作社那片望不到边的、长势旺盛的菜地前,铁柱心中感慨万千。他从一个被村霸逼债的农村青年,到如今带领上百户乡亲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理事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摸了摸怀里的板砖,晚风吹拂着他略显黝黑却坚毅的脸庞。

“砖爷,你看,这合作社,总算像个样子了。”

【哼!区区起步,何足道哉!管理仍显粗疏,技术依赖外力,抗风险能力薄弱!前路漫漫,汝当戒骄戒躁,砥砺前行!】

砖爷的冷水如期而至,但铁柱却听得甘之如饴。他知道,砖爷说得对。合作社只是搭起了一个架子,要想真正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至少,他已经成功地将那辆个人财富的快车,升级成了带领乡亲们共同前进的“合作社号”列车,并且,已经鸣响汽笛,驶上了正确的轨道。

下一步,就是让这列火车,跑得更稳,更快,更远。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方,比如,那个在合同里若隐若现的——野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