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朱尼厄斯·摩根(1 / 2)

伦敦,金融城。

J.S.摩根公司总裁办公室,朱尼厄斯·摩根正跟手下职员商讨新的工作内容。

自打从乔治·皮博迪手中将公司继承过来之后,这家摩根投资银行便成为了朱尼厄斯的一言堂。

独裁统治下的公司效率极快,大大缩减了来回谈判的繁琐,这使得近一年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蒸蒸日上。

正因如此,摩根对脱离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想法也越来越深,这跟乔治·皮博迪的影响和自身的理念有关。

乔治·皮博迪是一个爱国商人,愿意为美国承担一切风险。他希望未来的美国会是一个与英法并肩的国家,如果可以,最好能超越。

于是,他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英国银行家手中借来贷款供应给美国各州、市,让他们有钱修铁路、修桥、修河堤、造船,加快发展!

正是这种影响,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朱尼厄斯·摩根对祖国的发展非常看好,而且美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肉眼可见的优秀。

从1855年开始,准确的说应该是1854年,乔治·皮博迪便将公司的控制权循序渐进的交给了朱尼厄斯。这种独裁带来的效率、侵略性和创造精神令他着迷。

在策划主导宾夕法尼亚铁路、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等大型项目的时候,因为他的侵略性,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大幅度的进行退让,给予朱尼厄斯机会介入财务重组。借助着财务重组的机会,他顺势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或董事席位。

这些被他控制的公司都交由了儿子J.P.摩根,而对方也做得很好,面面俱到。得益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关系,J.P.摩根更是在纽约知名的投资银行工作。

然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并不愿意将视线焦距在美国,其主要业务始终在为欧洲服务。同时,作为一个家族企业,罗斯柴尔德的效率太慢。

这是一个分散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家族联盟,虽然彼此合作,但在重大决策上需要协调不同分支的利益。

这在朱尼厄斯看来效率太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显得不够灵活。

种种原因,令朱尼厄斯不看好罗斯柴尔德的发展。

当然,朱尼厄斯有脱离的想法,但绝不会在短时间内脱离。摩根家族需要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声望、资本和分销网络,更需要让自己的儿子在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纽约知名投资银行工作增长见识。

他目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借助着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棵大树的树荫,为他向美国输送资产,迅速发展美国。

同时扯着虎皮唱大戏,打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招牌,介入美国一些发展不好的公司进行收购,然后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最好能让摩根家族成为欧洲版的罗斯柴尔德。

本次商讨的商业内容是伦敦的地铁建设,市政府需要投资,顺势,这份融资合同被朱尼厄斯拿到手中。

这种英国本地的资产是不好介入的,所以这次工作是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服务。部分家族精英清楚家族的臃肿带来的低效率,于是,一些前景优良的项目,他们会选择将项目丢给朱尼厄斯,让他帮助完成投资等股权划分。

“初期的投资额度就先这样,明确告诉市政府,J.S.摩根公司受罗斯柴尔德家族委托,会盯着投资的花费细则。只要完全遵照合同,后续资金会持续注入,供应世界上第一个地铁的出现。”朱尼厄斯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将其推给相关责任人,

对方立刻点头应下,朱尼厄斯的话就是圣旨,他只需要将消息带过来,将各种方案设计出来,最终朱尼厄斯会拍板。拍板后,容不得其他人有半分质疑。

目送负责人离开,朱尼厄斯开始搜集国内资料,寻找新的投资项目。

在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工作的时候,朱尼厄斯不遗余力,不就是为了在收购美国国内公司的时候能扯这面大旗吗?

翻看着最近美国的信息,一个名为休·朱利安的名字跳到他的眼前,他皱眉看着情报人员搜集来的情报信息,轻啧一声“又是一个强势的人物。”

对方在短时间内控制了宾州和纽约州的钢铁公司,使用的还是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实力不能小觑。但对方对于铁路的态度可有可无,只专注炼钢事业和矿产。

“或许这又是一个潜在的盟友!”朱尼厄斯轻声低语。

他在美国有很多潜在盟友,要么是有潜力的,要么是有实力的。当然,也有潜力和实力集一身的人物,斯文·海因里希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