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鲁士王国截然相反的是,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不仅不排斥移民,还积极的在移民问题上鼓励治下的国民移民美国。
对普鲁士的统治精英、容克贵族以及工业资本家们来说,他们对国内的移民潮感到担忧和不满。作为军国主义国家,人口流失就意味着兵源、劳动力、税收、人才流失,这跟普鲁士正努力崛起成为德意志霸主乃至欧洲强国的目标背道而驰。
于是他们通过宣传跨越大西洋会出现死亡、疾病等风险试图恐吓住普鲁士国内的国民,同时,他们设置行政障碍,通过繁琐手续、高额的移民税务或延时发放的护照来提高移民的实际成本。
釜底抽薪的一招,那就是限制美国航运公司和雇主在普鲁士境内公开招募移民。
这些手段奏效,又没那么奏效,因为美国的航运公司为了赚取船票,有的是能力将普鲁士愿意移民的人送到美国,但相比于德意志邦国中的其他国家,普鲁士人口流失的比例是最少的,仅仅损失了100多万人口。
而其他公国,在移民问题上,却秉持着鼓励态度。
关键原因是1848年的德意志各邦的革命。革命失败后,许多参与或同情革命的德国人对国内的政治前景无比失望和恐惧,为了逃避政治迫害,寻找政治自由,美国就是最好的去处。
德意志邦国乐得期见,根本没有任何理由阻止。在这种君主制国家里,维护自身统治才是最重要且关键的。
工业化进程威胁到了传统手工业者的生计,农奴制改革也逼迫农村人来到城市打工。大量劳动者出现在城市里,供大于求,薪资必然降低。生活水平下降会引起家庭矛盾,丈夫跟妻子吵完架离开家,这要是去啤酒馆喝两杯,说一句‘伙计们,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但凡引起共鸣,有两三个人愿意牵头,1848革命就会死灰复燃。
所以,对于君主制专权的德意志邦国来说,那些麻烦制造者和贫困人员尽快滚出自己的地盘,爱去哪去哪,是绝对的利大于弊的。
那么,在应对德国移民中,迫使这些移民从纽约登陆转变为从加州登陆,斯文·海因里希就要亲历亲为,人为的引导这一过程。
他需要找到一个执行者,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就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这个克虏伯大炮的发明者,斯文·海因里希敢说比他本人都要了解对方未来的成就!
而克虏伯能够崛起的原因,也是因为从1862年英国博览会引进的炼钢技术,拿到炼钢技术的克虏伯立刻进军军工行业,然后就被普鲁士国王看重,更是与俾斯麦一见如故,立刻跻身于国家最上层。
现在,提前7年获得炼钢技术的克虏伯只会走得更远,对方拥有权势后,为斯文·海因里希能做的自然更多。
.....
吉森市是一块位于黑森大公国境内的飞地。
它西邻普鲁士,东临黑森候选国,南部因地缘问题被候选国截断,孤零零的窝在普鲁士和黑森候选国中间。
这是一个宁静、略带有象牙塔气息的德国小城,城中的路德维希大学既属于学术中心,又属于经济中心。
围绕着大学,餐饮、住宿、印刷得以蓬勃发展,算是吉森市市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海因里希家族便是靠着印刷以及书店生活,在吉森这座小城,算是小有名气。
清晨,斯文·海因里希离开旅馆,循着记忆中的方向沿着街道行进。他丢掉了套装打扮,学着小城居民,穿上了一身宽松外衣。
当年原主收到姑姑寄来的船票匆匆离开家乡,家中的房屋没有安置,也不清楚这么多年过去,房屋有没有被其他人占据,这也是斯文选择住旅馆的原因。
拐了几条街巷,来到一处中学门口,斯文·海因里希扫了一眼学校名字——五色彩中学,原主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义务制教育。他扭头看向学校对面,一家书店正对着学校大门,招牌还是那个招牌:海因里希书店。
大卫·钱伯斯站在斯文身侧仔细看去,道“BOSS,你还有其他亲戚吗?这家书店看起来依旧经营着。”铺子外洒扫的很安静,门两侧放有绿植,生活的痕迹很重。
斯文·海因里希翻阅着记忆,轻笑道“估计是我父亲的朋友在帮忙打理,我离开德国之前,他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现在估计升职了。”
说话的功夫,对面书店大门打开,一个金发青年伸着懒腰走出店铺,他长长的伸了个懒腰,扭头往东边看去,视线里,太阳正在缓缓升起,气的他顿时骂道“见鬼的天气,就不能下雨吗?”
说着,他骂骂咧咧的回到书店内,搬出摆在门外的书柜开始营业。
搬书的过程里,金发青年好奇的瞥了眼站在学校门口向这边张望的两个人,其中一人身姿挺拔,抽着烟,平静的看向这边。另一人身材魁梧,体格壮硕,双臂抱胸,视线盯着他不放,看气质就不是良善人。
金发青年心中一紧,他从未见过吉森市有这种魁梧身材的男人,看起来不是好人,倒是那个身姿挺拔的人他看着眼熟。
将书放下,他跑回屋内,再出来时腰间鼓鼓囊囊。他大步流星走向两人,手里晃着香烟靠近,一副地头蛇的姿态道“伙计,我没见过你们,外乡人?”
指了指斯文手中点燃的香烟,道“借个火!”
斯文掏出火柴递过去,金发青年接过,擦着火柴,双手捧着火苗点烟。
趁对方不注意,斯文伸手撩开金发青年的衣摆,露出对方腰间藏匿的物品,那是一本卷成圆筒的书本,藏在衣服里,鼓鼓囊囊像把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