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皮博迪是一位很好的学习对象。
在商业竞争中,乔治·皮博迪总能以咄咄逼人的态度以及果断凌厉的手段逼迫对手就范。受这种行为风格感染,朱尼厄斯·摩根的行为处事风格极为大胆、激进、冒险。
这也跟美国的国情有关。在19世纪中,美国扮演着掠夺者的身份,喜欢高风险、高回报,对于国土的开拓极为积极,锐利进取。
朋友和国家的影响,使得朱尼厄斯·摩根看不上保守手段。他认为,只有胆小鬼才会畏惧高风险的事业,强者只会一往无前,然后夺取最终胜利。
由于乔治·皮博迪的退休,朱尼厄斯·摩根成为了公司的唯一话事人。掌权后,他不再满足现如今的身份,希望脱离罗斯柴尔德家族,完成独立。
在伦敦的这些年中,朱尼厄斯·摩根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中间人角色,属于渠道。他依赖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本输入,无法主导资本分配,只是管钱者,并不能决定钱能去哪。
这种没有自主权利的资本家算什么资本家?可是仅仅靠他自然不能脱离罗斯柴尔德家族,再怎么说这也是个巨头家族。
最重要的是,他还要给自己的儿子铺路。J.P摩根刚满18岁,尚未完成学业,还没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他需要继续蛰伏,背靠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的金融力量,为儿子谋取生意场上的人脉和政治场上的背景。
但是脱离计划要早做打算,他需要更多的盟友。
而乔治·皮博迪口中的有为青年,斯文·海因里希自然就成为了他的考察对象。
因为与旧金山之间存在着贸易往来,朱尼厄斯·摩根比罗斯柴尔德家族更清楚斯文在旧金山干了些什么,这个无法无天的年轻人把贝尔蒙特给宰了!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朱尼厄斯·摩根愣了半晌,然后便是啧啧称奇。他将服装渠道的大半利润交给罗斯柴尔德家族,希望这件事到此为止。
因克里米亚战争问题,罗斯柴尔德家族顾不得死了一条狗,再加上服装生意的大量利润,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重要的是,朱尼厄斯·摩根的表现很好,比贝尔蒙特强上很多,卖对方一个面子,对双方都有好处。
就这样,在斯文·海因里希不知情的情况,贝尔蒙特被杀的事情悄然解决。
朱尼厄斯·摩根通过贝尔蒙特被杀,就意识到斯文·海因里希是一个不错的合作对象,最起码表现出来的胆量令他瞠目结舌。要知道贝尔蒙特不单单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狗,还是美国政治场中的金主。
乔治·皮博迪果然运气好,去一趟西部就能找到这样一位年轻人。
于是,朱尼厄斯·摩根决定跟斯文合作,可在合作中,到底是双方商议着来还是以朱尼厄斯·摩根自己的意见为主导,那就需要进一步的试探了。就这样,在移民中输入梅毒患者以及刻意的刁难,成为了摩根的试探手段。
接下来的情况就很明了了,斯文·海因里希甚至没有出面,他的助手拒绝吃亏,强硬的表达将梅毒患者遣送回去的态度,并以武力震慑舰长和水手,然后精明的撕开舰长的伪装。
胆大、强硬、机敏,就是朱尼厄斯·摩根对斯文·海因里希这个团队的新印象。再结合乔治·皮博迪的只言片语,摩根作出了总结,那就是斯文·海因里希是个顺毛驴,如果顺着他,商议着来,他会很好说话。可如果敢找麻烦,这个年轻人就会行使过激手段,贝尔蒙特就是下场。
那么,在后续的合作中,朱尼厄斯·摩根愿意以平等的关系跟斯文·海因里希共处,这是一切试探、分析的结果。
入夜,落日区临海的商业街上人头攒动,旧金山终于不再是那个仅有五万人的小城镇,现在的这座城市,生活着17万人口,是西海岸当之无愧的大城市。
街中心的餐厅包厢内,斯文·海因里希与朱尼厄斯·摩根面对面就坐。
朱尼厄斯·摩根特意换上了考究的着装,以表达自己对这场会面的重视。他用肥皂固定了发型,修理了胡须,不苟言笑的面目使得他颇具威严。
他的面颊有些瘦削,炯炯有神的眼睛嵌在眼窝中,很显眼的是,他的鼻头意外的粗大。
“总听乔治·皮博迪说起你,我跟他是好友,他跟我炫耀在加州遇见了一位出色的年轻人。”朱尼厄斯·摩根露出微笑,神情放松,坦诚道“我叫朱尼厄斯·摩根,想必我的好友为你介绍过我。
我打听过你,知道你杀死了贝尔蒙特。但请放心,我付出了服装事业的大半利润交给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将这茬揭过了。
梅毒患者和舰长的刻意针对都是我的试探,目的是了解你的性格,然后规避在谈论中的不愉快。我希望你不要介意这一点,这是我的做事习惯,在这里我向你道歉。”
斯文·海因里希挑眉,对方坦诚的态度少见,比贝尔蒙特那个无知蠢货强一万倍,难怪摩根家族未来会成为美国的金融霸主。
“我并不在意这些,但是要感谢你为我解决贝尔蒙特的麻烦。”斯文·海因里希笑着感谢,询问道“我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