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继续加更!求追读呀大大们!)
他的比喻虽然有些夸张,却精准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相比于结构相对单一的战术头盔。
外骨骼系统的复杂程度是几何倍数的增长。
它涉及到材料学、人体工程学、能源科学、神经感应技术等数十个前沿学科。
要将这一切完美地整合到一套可穿戴的设备上。
并实现全自动化量产,其难度可想而知。
陆友没有过多地介绍技术细节。
因为他知道,眼前的景象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他只是带着众人走到产线的成品区。
那里,十几套装配完毕的外骨骼静静地矗立在特制的支架上。
它们通体漆黑,充满了机械美感和爆炸性的力量感。
“周老,各位领导,这就是我们的‘野牛’一代通用型外骨骼。”
陆友拍了拍其中一套外骨骼的腿部装甲,发出了沉闷的“梆梆”声。
“它能为使用者提供超过150公斤的额外负重能力,奔跑时速可达35公里,满电状态下可支持48小时高强度作战。”
“最关键它的神经感应延迟低于5毫秒,使用者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穿’装备,而更像是自己身体的延伸。”
其实这都是陆友谦虚说出的数据。
戎机部也早就清楚外骨骼真实的测试数据了。
面对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
现在,他们只剩下一种感觉——爽!
一种为龙国能拥有如此“神兵利器”而感到的,发自骨髓的爽!
周老激动地抓住陆友的手臂,用力地晃了晃:“好小子!好小子!你可真是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
从02号产线出来,众人已经有些恍惚了。
在之前看到的实物,与现在看到产线的感觉是完全没办法相比较的。
他们感觉自己的想象力都在今天被拓宽了。
然而,陆友并没有给他们太多喘息的时间。
“周老,最后我们再去看看‘蜂群’无人机的产线吧,就在隔壁。”
03号产线的大门打开。
众人已经做好了“再次被震撼”的心理准备。
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整个车间像是一个精密的电子产品加工厂。
无数条微型机械臂,如同勤劳的工蜂。
正在流水线上飞速地组装著一架架只有巴掌大小的无人机。
从芯片的贴装,到旋翼的安装。
再到微型摄像头的调试,整个过程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在产线的尽头,一架架组装完成的微型无人机。
通过自动测试平台后,便像落叶归根一样。
被一个巨大的蜂巢式存储矩阵自动回收、充电、归位。
陆友指着那个如同科幻电影场景般的存储矩阵,介绍道:“周老,这就是我们的‘蜂巢’无人机系统。”
“每一架无人机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这个存储矩阵,就是一个巨大‘蜂巢’。”
“我们这套标准单元,最多可以容纳一千架无人机。”
“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进行数量上的变动。”
“通过我们自研的蜂群算法,它们之间通过量子通讯技术进行信息交互,无法被干扰,无法被破解。”
“它们可以实现区域饱和式侦察,甚至是对特定目标发起自杀式攻...”
说到这里,陆友便不再继续,给了众人一个懂的都懂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