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全场,将这个问题视为一个向更多人解释项目可行性的机会,态度不卑不亢:“首先,关于硬件与网络依赖。我们项目的核心感知与渲染算法经过了多轮深度优化,目前演示版本所需的基础算力,在经过测试的主流中高端移动终端上已可稳定承载。当然,我们承认,要实现更极致的体验,对硬件有更高要求。因此,我们正在积极与几家领先的硬件厂商接触,探索基于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的混合架构方案。这能有效将部分计算任务分流,显着降低对单一终端算力的要求,从而拓宽适用边界。技术本身是在不断迭代和发展的,正如几年前我们可能还无法想象,今天的智能手机能够如此流畅地运行复杂的AI应用一样。我们相信,硬件的发展会逐步追上乃至超越应用的需求。”
“其次,关于商业化与实用价值。”封瑶话锋一转,语气中注入了更强烈的信念感与前瞻性,“我想强调的是,‘情境场’的初衷,并非追求娱乐至上的感官刺激,而是致力于探索人机交互中更深层的情感连接与理解。因此,它的初期应用场景,未必是追求海量用户的大众娱乐市场。我们更倾向于聚焦于那些对技术深度和价值敏感度要求更高的垂直领域。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它可以用于情绪疏导、压力管理甚至作为专业治疗的辅助工具;在高端教育领域,可以实现高度个性化的情境模拟教学,提升学习沉浸感和效果;在数字疗法中,可以构建安全的沉浸式环境用于暴露疗法等。这些领域,或许用户基数不像社交软件那样庞大,但它们对技术所能带来的‘价值深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和认可度。我们认为,一项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多快地普及到千万用户,更在于它能多深地触动人心,能切实解决哪些未被满足的、深层次的人类需求。”
她再次将目光投向韩朔,目光清澈而坚定,带着不容忽视的自信:“所以,韩先生,‘情境场’或许在现阶段,确实无法像一款大众社交软件那样,追求瞬间覆盖千万级用户。但我们坚信,一项能够精准抚慰一个孤独心灵、能够激发一个潜在的创造力火花、能够辅助完成一次深度心理治疗的技术,其本身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在特定领域的长期商业潜力,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选择了一条或许更具挑战、更需耐心,但也可能更有意义、更能创造独特价值的路径。”
封瑶的回答,没有陷入对方设定的“大规模实用性”陷阱,而是巧妙地将话题提升到了“价值创造”和“细分市场深度”的层面。她既坦诚地回应了技术挑战,又清晰地阐明了项目的差异化定位和核心愿景,展现出了超越技术本身的市场洞察力和战略思考。
会场内再次响起掌声,这一次,更多了几分由衷的赞赏与认同。几位评委也不住点头,交头接耳地交换着意见。韩朔看着台上那个面对尖锐质疑依然侃侃而谈、逻辑清晰、光芒四射的女生,她没有被他的问题难住,反而借助这个提问,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项目的宏大格局和她本人超越年龄的思想深度与领导力。他眼中那丝最初的审视与优越感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真正的、带着惊讶与探究的兴味。他微微颔首,不再多言,但看向封瑶的目光已截然不同。
展示环节圆满结束。团队成员们激动地围拢在一起,林晓更是兴奋地跳起来抱住了身旁的苏雨,沈哲的嘴角也难得地勾起了一个清晰的弧度。封瑶走下台,徐卓远第一时间迎了上来,他没有说话,深邃的眼眸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骄傲与柔情,只是将手轻轻放在她的肩上,用力地、安抚性地按了按。所有的鼓励、赞赏与共享的喜悦,都浓缩在这无声的接触中。
“封瑶同学,请留步。”一个温和而带着学者特有沉稳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封瑶回头,看到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学者微笑着走了过来。他递上一张简洁的名片,封瑶双手接过,目光一扫,心中不禁一震——名片上赫然印着国内顶尖心理学研究所的抬头,以及李教授,所长/首席研究员的职务。
“李教授,您好!久仰大名!”封瑶连忙恭敬地问候,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这可是学术界泰斗级的人物!
“你们的项目让我非常受启发。”李教授眼中满是真诚的赞赏,“尤其是对情绪细腻变化的捕捉、量化和可视化呈现方式,极具创新性。这对于我们进行某些非典型性心理状态的辅助评估、情绪追踪以及未来可能的沉浸式干预方案研究,可能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不知道你们团队是否有兴趣,后续和我们研究所进行一些跨学科的深入合作探讨?我们可以提供临床研究环境和专业理论支持。”
峰回路转!这无疑是项目展示后最实质性的、超出预期的认可和机遇!封瑶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澎湃,努力保持镇定,郑重地点头回应:“当然有兴趣!李教授,这是我们的荣幸!我们非常期待能得到您和研究所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相信跨学科的合作一定能碰撞出更多有意义的火花。”
送走李教授,封瑶感觉脚步都轻盈了许多,仿佛踩在云端。她回头,看到韩朔正站在不远处的立柱旁,似乎是在特意等她。
“封瑶同学,”韩朔走上前,这次他的态度明显谦和、郑重了许多,“再次为你们精彩的展示和刚才极具深度的答辩表示钦佩。我为我之前可能稍显冒昧和局限的问题道歉。你的回答,让我对‘情境场’项目的理解深刻了很多,也看到了我之前未曾关注的技术价值维度。”他递出一张制作极为精良、触感特殊的私人名片,“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如果你们团队后续有融资需求或更深入的商业化计划,我很乐意以更专业、更开放、更谨慎的态度来重新评估和探讨。你和你团队所展现出的潜力,以及你所描绘的技术可能性,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封瑶接过名片,礼貌而疏离地微笑道:“谢谢韩先生的认可和邀请。您的联系方式我们收下了,后续如果有相关计划,我们会认真考虑并与您联系。”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络或受宠若惊,态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礼貌,也维护了项目和团队的尊严。
韩朔离开后,封瑶长长地、舒缓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将胸中积攒的所有压力一并呼出。她抬头望向始终守候在侧的徐卓远,眼中带着经历风雨后见彩虹的明亮笑意与如释重负:“看来,这块突如其来的‘试炼棱镜’,不仅没有折损我们‘情境场’的光芒,反而让它折射出了比我们预想的更为丰富、绚丽的色彩。”
徐卓远低头凝视着她,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欣赏与深沉的情感。“你本身,就是最耀眼、最纯粹的光源。”他轻声说,话语如同暖流注入心田,“无论棱镜如何摆放,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只会让更多人看到你这束光的独特与璀璨。”
夕阳的余晖透过会场高大的玻璃窗洒落,宛如金色的纱幔,温柔地将两人的身影拉长,紧密地交融在一起,投射在光洁的地板上。前世的阴影,在这一天的光芒万丈与坚实的认可中,彻底消散、褪色。亲情的不理解与试图掌控,化为了她更加坚定走向未来的反向动力;外界的质疑与审视,则成为了磨砺她与团队锋芒的最佳砺石。
封瑶知道,她的重生之路,关于遗憾弥补、关于自我成长、关于价值实现、关于爱与救赎的篇章,正翻向更加辉煌灿烂的一页。而她,以及她所凝聚的这支团队,已然准备好,执灯前行,不仅照亮彼此的道路,更要去照亮更远、更广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