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辅、企业导师三方把一张“课程—岗位—去向”的三联表攥在手里,说得有点激动。调研组在后排坐下,静静看了二十分钟,周启衡把一句话记进备忘:能把“课程”与“岗位”拧在一起的,不是文案,是制度的牙齿。
返程车上,周启衡对同组干部说:岭州这套“表列+编号”的东西不是新提法,但他们把“群众代表与老人版入口”并进去,把“经办按键与时钟”并进去,才算完整。他顿了顿,补了一句:这玩意儿好抄,但不好装。装不出来的,是人心里的硬度。
午后两点,调研组三人先行飞回四九城,预备起草《岭州干部考核试点建议》。留下的两人继续在广城做“对照样本”的收尾。
李一凡没送机,只把“干部试点·十条要点”打印成单页放在文件夹里:一、画像以事实清单为基,不以印象;二、群众代表签名图入档;三、负面样本库与容错案例库并列;四、考核与任免联动,明口径;
j五、旁听席常态化;六、老人版入口置顶;七、坐席核验常态抽查;八、任前谈话纪要上墙可查;九、红黄卡规则写清;十、对等保护基层,防“甩锅式考核”。
当晚八点,透明窗首页挂出《事实清单·干部试点日一号》。首屏四栏:调研组暗访轨迹、坐席停牌问询一例、群众回访十六条、画像墙新增样本七人。
次屏“容错案例”两起,一起源自工程材料错采,一起源自数据口径误填,均当日纠偏。第三屏“负面样本库”新增“午休代签”截图,证据冷硬。
第四屏挂上“干部试点·十条要点”单页,版面素净,字大,留白多,像把刀从布里抽出来,光就是锋。
林允儿夜里写完《观察》第三篇,标题很短:《把干部放到光里》。她只写两段:第一段讲“画像墙”的来源和算法,第二段讲“群众代表签名图”给干部带来的心理恐惧与反向约束。尾句像钉子:光不是审判,是防止走错路的路灯。
第三天清晨,四九城回电。大夏吏部口径简洁:同意在岭州开展“干部考核正负面表列试点”,为期一年,可视情延长,试点指标以“事实清单”为准,评价结果与任免挂钩,容错机制同步生效。
通话结束,常之朗把纪要递上来,李一凡只写了两个字:接住。
他没有让宣传口号铺天盖地,也没组织大型发布,只在省委常委会后加了十分钟“落实会”。
会议室里,他点名三件事:一是把“画像墙”做成标准模板,下发到四市;二是把“代表签名图”独立存档,并接入任前审核;三是把“夜校”加一课——干部心理与舆情处置,不教粉饰,只教怎样把错误说清、把补救说透。
会后,组织部与纪检连夜把“试点实施细则”挂出:干部画像由“项目事实清单+群众回访+旁听席签名图”三块拼接,权重公开;容错案例每周公示一次,允许干部把“自己跌过的坑”写出来,让后来者绕开;红卡清零的边界写明白,“不作为与胡作为”不在容错之内。细则不长,却把该门的门都画出了门框。
广城晚风拂过江面,路灯一盏盏映在水里像短短的金线。李一凡站在窗前,把大夏吏部的回电纪要折好,塞进抽屉。他知道,真正的难处现在才开始:干部把自己放到光里,机制才算生根;光越亮,遮羞的勇气越少,真干的胆气越大。
十一点,透明窗又上了一条小更新:干部画像墙新增“学习曲线”子栏,记录每个人在夜校的考勤与测验;群众代表端则新增“意见回执”按钮,按下去就是一行字:我看见了。
那句小到几乎被忽略的话,像一颗钉子,悄悄把试点这面新布,钉在了岭州这堵老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