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星城,江面上灯火璀璨,倒映着城市的繁华脉动。李一凡立于省政府大楼的落地窗前,目光穿越夜幕,似乎在看向更远的地方——南方那片被称作湾区的土地。
几天前,他刚刚主持完一场闭门会议,内容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步协同战略。会议结束后,省委书记赵建国特意留下来,叮嘱他一句:“一凡,湾区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你要提前三步看。”这句话如同石子落水,在他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李一凡深知,自己在香江事务上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舆论场稳定、资本面活跃、与政务院中枢的协调也顺畅。但这只是第一步,要真正把香江的稳定与湾区的腾飞捆绑在一起,就必须布一盘更大的棋。
?
省府会议室的灯依旧亮着。陈晓峰捧着一摞文件走进来,小声道:“省长,今晚的粤港对接材料已经准备好了,包括湾区九市的数据、各方的利益诉求,还有几份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内部意见。”
李一凡转过身来,接过文件,边翻边问:“九市之间的分工表,做了对比分析吗?”
“做了。”陈晓峰点头,“从产业结构看,珠海和中山可以和我们高新区形成高端制造互补,东莞、佛山在制造链条延伸上潜力巨大;至于香江和澳门,它们在金融和旅游会展上仍然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李一凡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这些是大家都能看见的,关键是看不见的。”
陈晓峰愣了愣,“您是指——”
“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李一凡语气平静,却有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九市之间的交通早就通了,高铁、港珠澳大桥都在运转,但制度壁垒还在,资金跨境审批慢、数据互联有障碍、人才资质互认也滞后。我们如果能在制度衔接上找到突破口,就能在湾区版图上占据主动。”
?
翌日,省府组织的“湾区高端智库闭门研讨会”在星城召开。会议没有媒体参与,参会的都是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还有几位曾在政务院和商务部任职的老干部。
“李省长,您在会议中提到的‘制度衔接’方案,其实早在三年前香江特区政府就讨论过,但因为缺少跨省协调机制,最后不了了之。”一位银发老教授缓缓开口,“您现在有机会推动,但也得准备面对各方的博弈。”
“博弈不可避免。”李一凡微微一笑,“但博弈不是目的,协调才是。湾区的经济规模已经不亚于一个中等国家,如果我们不打通制度链条,就永远只能是‘物理上的湾区’。我要的是‘制度上的湾区’。”
另一位学者插话:“李省长,您提的跨境数据流动与金融互通非常关键,不过这会触动金融监管和信息安全的红线,中央是否会给足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