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省长,林建国副总理已批示:同意将潇湘纳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省’序列,首批将拨付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与顶尖实验室建设。”他顿了顿,“姜承远主任也将安排国家发改委专项巡视小组赴潇湘调研,推进产业链协调与政策打通。”
会场一阵轻微骚动。
这是最硬的政策背书,是来自政务院的直接信任。
李一凡点头:“我会亲自接待调研组,省政府成立对接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张廷山为副组长。”
这一夜,潇湘的权力中枢与科技命脉真正融合。
—
与此同时,潇南新区产业园内,中微科技潇湘基地正式封顶。公司创始人尹志强亲自到场,接受了省科技厅和星城市政府联合颁发的“潇湘重点战略企业”铭牌。
“我在长江边干了二十年,没想过会在湘江边真正迎来突破。”尹志强在记者采访时感慨,“我们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五代刻蚀设备,今年底就能完成国产替代验证,明年进入量产。”
而在星城东郊,长鑫存储潇湘项目也悄然启动。以国家大基金为主导,联合潇湘财政平台出资设立“长鑫星储”,主要生产DRAM存储芯片,目标三年实现年产能1000万片,估值突破1500亿。
李一凡一一审阅这两份产业报告后,在批示上写下短短一行字:
“本省战略级资产,全力支持。”
—
9月10日,李一凡赴省政协,作闭门报告。
这是潇湘高层政治圈对“新政绩主义”最敏感的观察窗口。
他从《潇湘芯谷》讲到《群星文化计划》,从财政重构讲到数据治理,最后落点于四个字——“协同突破”。
“潇湘必须在2023年前,完成从高增长向高质量的跃迁。”他目光炯炯,“这是我李一凡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交给历史的答卷。”
—
夜幕降临,省府办公大楼顶层,李一凡独自坐在办公桌前,远眺岳麓山脉,思绪万千。
从2009年踏入星城市,到2020年坐上潇湘之巅,他用了一世加十年,终于完成一次质变。
他默然起身,走到窗边,喃喃一句:
“下一步,是全国。”
灯光从楼宇之间流淌而出,照亮他坚定的眼神——这不仅是省政改革的终点,更是奔赴中枢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