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岁时予你 > 第187章 学术聚会上的温柔托举

第187章 学术聚会上的温柔托举(1 / 2)

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摇曳的光影。陆时砚驾车载着苏念,穿过几条闹中取静的街道,最终停在一处白墙黛瓦、颇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前。这里并非对外开放的商业会所,而是一处由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筹办的私人文化交流空间,名为“墨香苑”。

苑内别有洞天,绕过影壁,是一个精心打理过的小庭院,假山玲珑,池水清澈,几尾锦鲤悠然游弋。回廊曲折,连接着几间独立的茶室和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墨香,与墙外城市的喧嚣恍若两个世界。

侍者引他们来到一间名为“听雪”的茶室。推开门,暖黄色的灯光从造型古朴的纸灯笼中流淌出来,柔和地笼罩着整个空间。室内陈设雅致,靠墙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架,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线装书和精装学术着作。一张宽大的花梨木茶台占据中央,上面摆放着全套紫砂茶具,茶香袅袅。旁边则是一张可容纳七八人的红木圆桌,已经坐了四五个人。

见到他们进来,正在低声交谈的几人都停了下来,目光友善地投来。在座的有历史系的张教授,考古系的李教授,还有研究古典文献的王教授,都是陆时砚相交多年的学界好友,年龄大多比他稍长,气质儒雅,谈吐不俗。

“时砚来了,快请进。”张教授笑着起身招呼,目光随即落到陆时砚身旁的苏念身上,带着温和的探询。

陆时砚微笑着向众人点头致意,同时自然地侧身,将苏念轻轻带到身前,手虚扶在她的后腰,是一种无声的介绍与支撑。“张兄,李兄,王兄,这位是苏念。”他的介绍简洁,但语气中的珍视与引见之意,在场的人都听得明白。

苏念压下初次见面的些许紧张,落落大方地微微躬身,露出得体的微笑:“各位老师好,我是苏念,打扰了。”

“苏小姐太客气了,快请坐。”李教授热情地招呼,其他人也纷纷微笑颔首。

陆时砚带着苏念在空位坐下,位置正好在李教授和那位看起来最为年长、气质沉静的王教授之间。侍者悄无声息地上前,为苏念奉上一杯温热的柠檬水,透明的玻璃杯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简单的寒暄过后,话题很自然地重新接续起来。他们从最近正在进行的一项大型古籍校勘工程聊起,谈及某些孤本残卷的发现与释读困难,又延伸到海外汉学界近期的研究动态,讨论着某位外国学者新提出的关于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假说。

这些话题深邃而专业,涉及大量苏念从未接触过的学术术语、人名和理论。她安静地坐在陆时砚身边,手里捧着那杯柠檬水,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光滑的杯柄,认真地聆听着,试图跟上他们的思路。然而,那些陌生的概念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光影晃动,却难以窥清内里真容。插不上话的窘迫感,像细微的藤蔓,悄悄爬上心头,让她偶尔会下意识地抬眼望向身旁的陆时砚,清澈的眼眸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与依赖。

她并非怯场之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也能侃侃而谈,但此刻置身于这片纯粹而高深的学术氛围中,领域之间的壁垒让她真切地感到了某种距离。

陆时砚正与王教授探讨着一个文献考证的细节,神情专注,语速平缓。然而,他似乎全身都长满了感知苏念的触角。几乎在她指尖微微用力攥住杯柄的瞬间,他便察觉到了她那细微的不自在。他没有转头,甚至没有改变与王教授交谈的语调和表情,只是极其自然地,将原本放在自己膝上的左手垂下,在宽大桌布的遮掩下,准确无误地覆上了她放在腿上的右手。

他的手掌温暖而干燥,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轻轻包裹住她微凉的指尖。然后,他修长的手指收拢,不轻不重地捏了捏她的掌心,带着一种熟悉的、安抚的节奏。没有任何言语,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却像一股暖流,瞬间传递过去,无声地告诉她:我在,没关系。

苏念的心微微一颤,那股莫名的紧绷感,竟真的在他的触碰下悄然消散了几分。她悄悄动了动手指,回握住他,心底泛起一丝隐秘的甜。

就在这时,对面的张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将话题引向了陆时砚:“老陆,听说你最近重心放在宋代文人雅集的研究上?上次听你提的那个从‘空间与社交’角度切入的想法,我觉得很新颖,跳出了传统研究的范式。这段时间有什么新的进展和发现吗?”

陆时砚闻言,从容地颔首,正要开口阐述最近的思考,眼角的余光却瞥见苏念因为话题再次深入而微微垂下的眼帘,长睫在眼下投下一小片淡淡的阴影。他心中微动,到了嘴边的话在舌尖转了个弯,再出口时,已然变了方向。

“进展确实有一些,收集了不少新材料。”他语气平和,目光却带着笑意扫过在座诸位,最终落回张教授脸上,“不过前段时间,确实遇到了一个小瓶颈,总觉得论述上差一层窗户纸没能捅破。说起来,后来还是念念偶然间给了我一个新的启发,让我豁然开朗。”

他这话说得自然无比,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然而话音落下,茶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几分惊讶和愈发浓厚的好奇,齐刷刷地投向了坐在他身边、正捧着水杯的苏念。

苏念完全愣住了,像是课堂上走神突然被点名的学生。她下意识地抬头看向陆时砚,清澈的眼眸里写满了大大的疑惑和茫然——她明明只是前几天晚上,在家里的书房,随口跟他聊了聊自己工作中观察到的、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一些古风文创趋势,比如把古诗文印在帆布包上,或者用古籍里的插画元素做手机壳……这怎么就成了他学术研究的“启发”?还当着这么多资深教授的面说出来?

她的脸颊微微发热,有些无措。

陆时砚感受到掌心中她手指的瞬间僵硬,握着她的力道稍稍收紧,带着不容置疑的安抚与鼓励。他转向众人,脸上依旧是那副温润从容的神情,语气自然而带着清晰的赞赏:“是啊,她之前和我聊起,注意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喜欢国风文化的群体,热衷于把古籍里的经典诗句、古典纹样,巧妙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做成设计精美的书签、团扇,甚至融入一些潮流玩具的设计理念里。”

他稍微停顿,让在座的人消化一下这个看似与学术无关的现象,然后才不紧不慢地将话题引向深入:“这让我忽然联想到,我们研究宋代文人雅集,常常强调其‘雅’的一面,追求意境高远,脱俗超凡。但或许,我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雅俗共赏’的可能性。宋代文人其实并非完全脱离市井,他们的审美趣味、文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存在着向下渗透、与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产生共鸣的潜流?”

他的话语清晰而富有逻辑,将苏念提到的现代现象与深奥的学术课题巧妙地连接起来。“念念的观察提醒了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接受。古今之间,审美并非割裂。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古今审美共鸣’这个角度切入,去重新审视和解读宋代文人雅集的文化图景,探讨那些古老的文人活动及其审美产出,是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传承。这或许能为理解文人雅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他没有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没有使用晦涩的学术黑话,而是用平实而精准的语言,将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清晰地勾勒出来。更关键的是,他始终将苏念置于这个思路的“启发者”位置,巧妙地突出了她那些来自生活与实践的观察和想法的独特价值。

苏念怔怔地听着,原本的疑惑和窘迫渐渐被一种奇异的触动所取代。她看着陆时砚线条流畅的侧脸,看着他向众人阐述时那认真而笃定的神情,心潮微微起伏。她从未想过,自己那些工作之余的闲谈碎语,竟然能被他如此郑重地拾起,细细琢磨,并赋予如此深刻的意义。他不仅记住了她的话,更读懂了她话语背后,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存状态的观察与思考。

一股暖意从与他交握的掌心蔓延开来,流遍四肢百骸。她瞬间放松下来,原本微垂的眼帘抬起,眼眸中重新焕发出光彩。在陆时砚话音落下,众人露出思索神情的间隙,她鼓起勇气,轻声补充道:“陆老师说得太深奥了,我可能理解得没那么透彻。不过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来看,确实是这样。我之前参与策划过一个大型的古风市集项目,接触到很多年轻的摊主和消费者。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可能一开始并不了解那些晦涩的学术背景,但他们会被一句诗词的意境美、一幅古画构图的气韵、或者一个传统纹样的精巧所打动,因为觉得‘好看’、‘有意思’,然后就会主动去搜索、去了解这背后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她的声音起初还带着一丝谨慎,但越说越流畅,眼神也变得越来越明亮,带着属于她专业领域的自信:“我觉得,这种因为纯粹的美感和兴趣而产生的自发探索行为,可能正是传统文化能够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传统与现代之间一种非常自然、非常有生命力的连接点。有时候,学术研究可能侧重于深度挖掘,而我们做传播策划的,则更关注如何搭建让普通人愿意走近、能够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