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声渐渐转急,从原先轻柔的滴答变成了密集的敲打。苏念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实习报告,不由自主地叹了第三口气。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将楼下的路灯晕染成一片模糊的暖黄色光斑,雨幕中的世界显得朦胧而遥远。
她伸手按了按有些发僵的后颈,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办公室里早已空无一人。午后的喧嚣早已散去,此刻只剩下她独自一人,伴随着窗外不绝于耳的雨声和电脑风扇轻微的嗡鸣。
下午提交的报告被导师打回了,要求补充近三年的行业案例数据。她翻遍了单位的资料库,查询了所有能想到的数据库,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案例。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等她抬起头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只有雨声依旧不知疲倦地敲打着窗棂。
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是闺蜜林薇发来的消息,问她要不要顺路来接她下班。苏念刚敲下“不用啦,我再等等”几个字,还没来得及发送,办公室的门就被轻轻推开了。
她抬起头,看见陆时砚正收起一把黑色的长柄伞站在门口。深色的风衣肩头沾了些许雨星,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水光。他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保温袋,袋身上缀着细小的水珠,显然是刚从雨中走来。
“还没走?”他走近了几步,目光扫过她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档,语气听不出什么情绪,却让苏念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心安,“报告卡壳了?”
苏念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原本扎好的马尾有些松散,几缕发丝垂落在颊边:“嗯,缺几个老案例,找不到来源。”她以为他只是刚好来办公室取东西,便忍不住多抱怨了几句,“早知道下午就不该偷懒,该去图书馆查的,现在雨这么大,估计也没地方去了。”
陆时砚没有立即接话,而是将保温袋放在她桌上,动作轻缓地拉开拉链。里面是一个素白色的陶瓷杯,杯壁还冒着丝丝热气,杯口盖着一个配套的杯盖,防止热气过快散失。
“先喝点东西。”他说着,指尖轻轻碰了碰杯身,确认温度刚好,“蜂蜜水,温的。”
苏念怔了怔,突然想起昨天中午在茶水间和同事闲聊时,自己随口提过最近总熬夜赶报告,嗓子有些干涩不适。当时他恰好进来冲咖啡,她还以为他没有留意她们的谈话。
她捧起杯子,暖意立刻顺着掌心蔓延到心口,驱散了雨夜带来的些许凉意。她小心地抿了一口,清甜的蜂蜜味恰到好处地压过了温水的平淡,不会过于甜腻,也不会显得寡淡。“您怎么知道我还在这儿?”她小声问道,总觉得他每次的“恰巧”出现都太过巧合了些。
陆时砚正低头看着她桌上摊开的资料,闻言抬了抬眼。屏幕的光映在他深邃的眼眸中,显得比平时柔和许多:“刚从实验室过来,看见你工位亮着灯。”他顿了顿,修长的指尖点了点她屏幕上的一个数据缺口,“缺的案例,我办公室书架第三层,有本《近五年文化产业案例汇编》,里面第78页和124页的内容或许能用。”
苏念眼睛一亮,立刻就要起身去拿,却被他轻轻按住了胳膊。“雨太大,我去拿。”他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又补充了一句,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和,“把水喝完,别凉了。”
他转身离开,办公室的门轻轻合上,留下苏念独自一人捧着温热的杯子发愣。蜂蜜水的甜香在空气中淡淡弥漫,杯沿似乎还留着他指尖的温度,就像他每次看似不经意的帮忙——论文卡壳时“忘”在她桌上的文献,加班晚了“顺路”送她回家的车,现在又多了一杯恰到好处的温蜂蜜水。
她以前总觉得这位陆教授心思深沉难测,像一本厚重而难懂的史书,每一页都写着疏离与严谨。可此刻握着温热的杯子,感受着那份恰到好处的甜暖,却忽然觉得,那本“史书”的字里行间,似乎都藏着对她细腻的迁就与关照。
窗外的雨声似乎小了些,但依然绵绵不绝。苏念小口小口地喝着蜂蜜水,温热的液体滑过喉间,带来舒适的暖意。她注意到杯身上绘着极细的青色纹路,在灯光下若隐若现,素雅而不失品味,就像他这个人一样,低调中透着难掩的质感。
没过多久,办公室的门再次被推开。陆时砚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走进来,雨水打湿了他的额发,几缕发丝贴在光洁的额头上,少了几分平日的疏离感,多了些许难得的随性。他的外套肩头湿了一片,颜色深了几分,显然是冒雨匆匆往返的痕迹。
他把书放在她面前,指尖点向用便签标记好的页码:“先看看合不合适,不合适再想别的办法。”
苏念翻开书页,果然找到了需要的案例资料,不仅内容详实,还有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行业评述,正是她报告中所缺的关键部分。她兴奋地抬头想道谢,却见他正用纸巾擦拭着袖口的水渍,动作从容却不失优雅。
她心里一动,起身从抽屉里取出自己的备用毛巾递过去。那是一条干净柔软的浅灰色毛巾,边缘绣着一朵小小的白色茉莉,是她平时放在办公室以备不时之需的。“这个干的,您擦一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