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岁时予你 > 第31章 笔名撞车风波

第31章 笔名撞车风波(2 / 2)

陆时砚沉吟片刻:“砚月......听起来清新脱俗,很有画面感。”

但苏念又犹豫了:“美则美矣,但似乎缺少了一点温度。”

这就是创作过程中的常见困境——理性上知道某个选择很好,但情感上无法完全接纳。陆时砚理解地拍拍她的肩:“那就明天再想吧。有时候放松下来,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

第二天清晨,苏念早早醒来,昨晚的困惑依然萦绕心头。她索性起床,泡了杯茶,坐在阳台上看日出。晨光中的城市渐渐苏醒,远方的天空由鱼肚白转为淡金,再染上橙红。

在这一片宁静中,她忽然想起曾经读过的句话:“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每个创作者都应当找到自己的根源,而不是随波逐流。

她的根源在哪里?苏念问自己。是小时候祖父书房里的墨香,是大学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日夜,还是与陆时砚相识相知后对文学理解的深化?

或许都是。这些经历交织成了她创作的底色,也是笔名应当承载的内涵。

想到这里,她忽然有了主意。走进书房,她在纸上写下三个字:“砚初心”。

既保留了“砚”字,又表明了创作的初衷,还有谐音“念初”的意味。简单而不失深意。

陆时砚起床后,苏念迫不及待地给他看这个新想法。他仔细品味着这三个字,眼中渐渐浮现赞赏的神色:“返璞归真,回归本心。这个笔名很有力量。”

得到认可后,苏念反而冷静下来:“我再多想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一想就是三天。期间她试过了各种组合,甚至查阅了古籍典故,但最终还是觉得“砚初心”最合心意。

周五下午,她终于鼓起勇气给编辑发了邮件,说明笔名撞车的情况,并提出了新笔名“砚初心”的方案。不到一小时,编辑就回复了:“新笔名很有意义,既保持了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下期就开始使用吧!”

放下手机,苏念长舒一口气,心中既有告别旧笔名的不舍,也有迎接新开始期待。

当晚,陆时砚特意带她去了一家以文人雅集为主题餐厅庆祝。餐厅布置得如同古代书房,墙上挂着水墨画,每个包间都以着名文人的字号命名。

他们被安排在“东坡间”,房间一角摆放着文房四宝,客人可以即兴创作。苏念兴致勃勃地磨墨试笔,在宣纸上写下“砚初心”三字。

墨香弥漫中,陆时砚轻声念出这三个字,然后微笑着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文字敬畏和对真实的追求。”

苏念点头,想起自己读过的许多作家创作谈,无不是强调真诚与坚持的重要性。“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由高原迈向高峰。”

“正是如此。”陆时砚为她斟上一杯清茶,“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记录时代脉搏,捕捉生活细微,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谈话间,服务员开始上菜。每道菜都取自文学典故,甚至菜名都充满诗情画意。苏念特别喜欢的是一道“雪沫乳花”,取自苏轼词中,实是鲜奶蒸蛋,上面洒着细碎的椰蓉,如同雪沫般洁白。

餐后,老板亲自前来,听说苏念是作家,特意赠送了一盒定制毛笔,笔杆上刻着“文字千秋”四字。

“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老板笑着说,“希望能见证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

回家的路上,苏念抱着那盒毛笔,心中涌动着暖意。这次笔名风波,反而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周末,她开始着手下一篇散文的创作。这次的主题是关于“改变与坚持”。她写道:“人生如同长河,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向前流淌。但无论河道如何改变,水的本质始终如一。创作也是如此,形式风格可以变化,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应当始终如一。”

写作过程中,她不时停下来思考“砚初心”这三个字的分量。它提醒着她不要忘记开始文学创作的初衷——不是为名利,而是出于对文字纯粹的热爱,希望用笔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与思考。

周一时,编辑部召开选题会,苏念也被邀请参加。会上,大家讨论了下一期的主题策划。主编特意提到苏念的笔名更改,笑着说:“这次撞车事件反而给了我们一个灵感,下期可以做个'笔名背后的故事'专题,邀请作者们分享笔名的由来和意义。”

同事们纷纷表示赞同,这个选题既新颖又有深度,能够展现创作者不为人知的一面。

苏念被指定为这个专题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她开始联系多位作家,询问他们笔名的故事。这些访谈让她受益匪浅,每个笔名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有的纪念重要的人,有的源自喜爱的诗句,有的承载着人生理想。

一位老作家告诉她:“笔名如同创作的一面旗帜,它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文学信念的宣示。”

这句话深深印在苏念心中。她更加确信“砚初心”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周三下午,她收到一个意外来电。是那位与她撞笔名的“砚念”——本名周砚的作家。原来编辑将苏念的联系方式给了他,他特意打来电话致歉。

“没想到会给您带来这样的困扰,”周砚的声音温和儒雅,“我用这个笔名已经十多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撞名的情况。”

苏念连忙表示没关系,并好奇地问起他笔名的由来。

周砚笑道:“我名字中本来就有'砚'字,加上年轻时喜欢'念天地之悠悠'的诗句,就取了'砚念'这个笔名。现在想想,倒是有些年少轻狂了。”

两人聊得很投缘,周砚还给了苏念一些创作上的建议。挂电话前,他开玩笑说:“现在你改了新笔名,倒是因祸得福——'砚初心'比'砚念'更有深度。”

这个电话让苏念感受到文学圈的温暖与友善。她将这次经历也写进了专题文章中,作为“笔名背后的故事”的开篇。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少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表示,通过笔名的故事,他们更加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与理念。一位读者写道:“原来每个笔名都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风景。”

苏念的新笔名也逐渐为读者所熟悉。有细心的读者发现“砚初心”与之前“砚念”的关联,在杂志论坛上发起讨论,猜测背后的含义。

苏念没有直接回应,但她在新一篇散文《名字的故事》中隐约提到了笔名的意义:“每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期待。更改名字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以新的姿态面对未来,同时保留内心最珍视的价值。”

这篇文章被多次转载,甚至被一所中学选为语文补充读物。老师让学生们阅读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名字意义的短文,成为一次特别的写作训练。

陆时砚看到这篇课文时,特意买了好几本那期杂志,珍藏起来。他笑着说:“这下你真的影响到下一代了。”

苏念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只是侥幸而已。”

“不是侥幸,”陆时砚认真地说,“这是你坚持真诚创作的必然结果。优秀的作品自有其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深秋渐渐转入初冬,苏念的创作也进入了新阶段。有了新笔名的激励,她更加专注于散文创作,试图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更多值得书写的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她与周砚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经常通过邮件交流创作心得。有时他们会对同一主题各自撰文,从不同角度书写,展现出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编辑部后来真的做了一个“撞名作家对话”特别栏目,让苏念和周砚共同探讨创作理念。这期杂志特别受欢迎,不得不再版加印。

十二月初的一个雪夜,苏念坐在窗前,望着外面飘落的雪花,笔下流淌出新的文字:“改变总是伴随着不舍,但也孕育着新的可能。如同冬日落叶,不是为了凋零,而是为了春天的新生......”

陆时砚端来热茶,轻轻放在桌边,没有打扰她的创作。他看着苏念专注的侧脸,眼中满是温柔与自豪。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仍然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用最真挚的文字记录生活,思考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

苏念停下笔,抬头对上他的目光,微微一笑:“我想我终于明白,笔名不过是一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背后那颗始终如一的创作初心。”

窗外,雪越下越大,将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室内,茶香与墨香交融,温暖如春。

在这个平静的冬夜里,一个作家与她的新笔名达成了和解,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保持初心,就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正如有人所说:“文艺创作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舞合,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应当在人民中获得共鸣与回响。”而每一个真诚的创作者,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力求用自己的笔,记录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