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岁时予你 > 第28章 图书馆里的“专属”辅导

第28章 图书馆里的“专属”辅导(2 / 2)

他顿了顿,仿佛斟酌了一下语句,又补充道,声音比方才更轻缓了几分:“后续若是再看资料,或者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任何不懂的地方,不必顾虑时间,也不用非要等到上班时间,随时都可以发消息问我。”

说完,他这才对她微微颔首,转身步下了图书馆前的台阶,颀长的背影渐渐融入图书馆外渐浓的夜色与流动的车灯光晕之中。

苏念站在原地,手指轻轻收拢,握紧了掌心那颗小小的草莓糖。糖纸的棱角微微硌着皮肤,带来一种真实而微妙的触感。她没有立刻离开,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个背影,直到他走向路边一辆黑色的轿车,车灯闪烁了两下,他拉开车门坐进去,引擎低声轰鸣,车辆缓缓驶离,最终汇入街角的车流,彻底消失在视野尽头。

晚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心间那股持续蒸腾的暖流。她低下头,慢慢拆开那颗糖的包装纸,将那颗红色的、散发着甜美气息的糖果放入口中。瞬间,清甜的味道在舌尖迅速蔓延开来,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就在这甜意弥漫的瞬间,一个念头如同被糖纸折射出的光芒骤然点亮般,清晰地撞入她的脑海——这位总是被她在心底悄悄称为“老狐狸”的教授,他所展现出的所有温柔与体贴,从来都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或一时兴起的善意。那是一种深藏的、缜密的用心,被他巧妙地编织在每一个看似云淡风轻的“刚好”背后,隐藏于每一次看似顺理成章的“顺便”之中。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悄然滋养,静待花开。人们常说,最深厚的关怀往往悄然无声,它并非总要张扬于外表,而是蕴含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之中,体现在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点滴行动上。治学需要沉潜的功夫,人际间的温暖何尝不是如此,真正的体贴往往化于无形,却又能实实在在地抵达人心最深处。

她缓缓踱步走下台阶,口中的甜味久久不散。回到寝室,林薇还没回来,房间里一片安静。苏念将那颗糖纸展平,夹进了常用的笔记本里。然后她打开台灯,柔和的光线洒满书桌,她再次翻开陆时砚带来的那本专着和他的批注,重新沉浸进去。这一次,心境却与下午截然不同,少了许多焦躁,多了几分沉静与笃定。他的批注条理清晰,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让她省去了许多在迷雾中摸索的功夫。

夜色渐深,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次亮起,如同地上繁星。苏念遇到一处关于明代匠役制度演变的理解难点,几个概念纠缠在一起,让她有些捋不清。她想起他临走时的话,犹豫片刻,还是拿起手机,组织了一下语言,将问题发了过去。她并没指望立刻能得到回复,毕竟时间已晚,他或许在忙,或许已经休息。

然而,消息发出去不过五六分钟,手机屏幕便亮了起来。他的回复不仅迅速,而且极其详尽。他先是肯定了她思考的方向,然后分条缕析地解释了那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甚至又随手举了一个文献上的例子来佐证,最后还提醒她可以重点参考专着的第几页到第几页,以及文献集上的另一处对应记载。

看着那长长的、充满严谨学术气息却又透着无比耐心的回复,苏念仿佛又能看到他坐在图书馆对面,拿着草稿纸为她画图讲解时的专注神情。一种被重视、被精心呵护的感觉包裹着她,比口中的草莓糖还要甜上几分。

她回道:“谢谢陆教授,这么晚打扰您了,我明白了!”

这次他回得很快,却只有简短的三个字:“早休息。”

没有多余的表情符号,也没有客套的寒暄,却让她感到一种踏实的安心。她放下手机,重新投入阅读,效率惊人。世间最美的馈赠,莫过于在他人的指引下找到前行的方向,这份知遇之恩,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了知识的航道。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的论文写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顺畅期。陆时砚那天的辅导和提供的资料如同钥匙,打开了她思路的锁。她偶尔还是会通过短信向他请教,问题或大或小,他总是能及时回复,解答得清晰透彻。

有时,她会在教学楼里遇到他。他或许刚下课,臂弯里抱着几本书,正被几个学生围着提问。他解答问题时,神情依旧是课堂上的严谨模样,但目光与她相遇时,总会几不可查地微微停顿,递过一个极浅的、只有她能意会的眼神,仿佛在无声地询问:“进展如何?”或者“还有问题吗?”苏念则会微微点头,回以一个同样不易察觉的、表示“一切顺利”的微笑。

这种微妙的、仅限于两人之间的默契,像一条看不见的丝线,在她心底轻轻摇曳,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雀跃和动力。她更加努力地投入论文写作中,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似乎更是为了不辜负那份隐藏在“刚好”和“顺便”背后的深沉期待。

一周后,苏念终于完成了论文最困难的章节初稿。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巨大的成就感充盈着内心。她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把这个消息分享给陆时砚。她拿起手机,编辑了一条短信:“陆教授,明清手工业那部分的初稿写完了!特别感谢您之前的帮助!”发送成功后,她看着手机屏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着。

几分钟后,手机响了。不是短信,而是直接的电话。屏幕上跳跃的名字,让她心跳骤然加速。

她深吸一口气,接通了电话:“陆教授?”

电话那头传来他熟悉的声音,背景音很安静,似乎是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写完了?效率很高。”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过程还顺利吗?”

“挺顺利的!”苏念的声音里带着完成重大任务后的轻快,“多亏了您那本专着和批注,还有您之前的讲解,帮我理清了很多思路。”

“那就好。”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什么,然后语气自然地问道,“明天下午三点,图书馆老地方?如果你方便的话,可以把初稿带来,我帮你大致看一下结构和方法上是否有大的疏漏。”

苏念握着手机,指尖微微收紧。又是图书馆?又是……老地方?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新的“刚好”即将发生。

“方便的!”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我明天下午一定准时到。”

“好。”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低沉而稳定,“那明天见。”

挂断电话,苏念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弹。窗外的阳光明媚灿烂,正如她此刻的心情。她忽然意识到,他提供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指导,更像是在她求学道路的特定阶段,为她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一程路。这份指引,弥足珍贵。而那颗草莓糖的甜味,似乎至今仍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