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陆时砚把伞柄塞到她手里,“放你那儿吧,最近总下雨。”他说着,从口袋里摸出颗糖,剥开糖纸递过来,“草莓味的,你喜欢的。”
苏念愣住。那颗糖纸是粉红色的,正是她平时常吃的牌子。她上周在办公室拆开过一颗,随口跟同事说“这个味道最甜”,没想到他竟然记住了。
“您怎么……”她惊讶地抬头,对上他含笑的眼眸。
“林薇说你包里总备着这个。”陆时砚打断她,语气自然得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晚了,上去吧。”
苏念捏着那颗糖,指尖都在发烫。她看着陆时砚转身走进雨里,背影挺拔而坚定。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贴在背上勾勒出清晰的线条。他坐进车里,还不忘隔着车窗朝她挥了挥手,示意她赶紧上去。
电梯上升时,苏念剥开糖纸,把草莓味的硬糖放进嘴里。甜味在舌尖散开,带着点微酸,像此刻她心里的感觉,又甜又慌。糖的滋味让她想起小时候,每次下雨天放学回家,母亲总会给她准备一杯热牛奶和几颗糖果。那种被关怀的温暖感觉,与此刻如出一辙。
她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窗边往下看。那辆黑色的轿车还停在楼下,雨幕中显得格外安静。直到她房间的灯亮起,车子才缓缓驶离,尾灯在雨中划出两道红色的光带。苏念摸着那颗还没化完的糖,突然想起陆时砚被雨水打湿的肩膀,心里软软的。
这个看似严肃的“老狐狸”,其实也有细腻温柔的一面。他记得她喜欢的糖的口味,注意到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甚至特意绕路送她回家。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像温暖的阳光,一点点融化了她心中的忐忑和不安。
而此刻的车里,陆时砚看着后视镜里那盏逐渐远去的灯光,唇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温柔的弧度。他拿出手机,给林薇发了条消息:“你说的草莓糖,她收下了。”
很快收到回复:“小叔你可以啊!下一步是不是该制造'偶遇'了?”
陆时砚看着屏幕笑了笑,没回消息。他转动方向盘,车子平稳地汇入车流。雨还在下,但已经小了很多。街上的车辆不多,偶尔有行人撑着伞匆匆走过。车窗外的世界被雨水洗刷得干净清新,连空气都带着几分甜润。
他不急着回家,而是放慢了车速,享受着这个雨夜的宁静。雨丝轻柔地拍打着车窗,发出细密的声响,像是在演奏一首温柔的夜曲。街道两旁的店铺大多已经打烊,只有几家便利店还亮着温暖的灯光,透过雨幕显得格外温馨。
陆时砚想起刚才在车上的谈话,不禁对苏念的悟性和努力感到赞赏。她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但对宋代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从美术角度对服饰纹样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很难得,也让他看到了她身上的潜力。
正如人民日报在一篇关于青年成长的文章中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新人,每个领域都需要新鲜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陆时砚觉得,苏念就是这样的人,她带着美术生独有的敏感和创意,为传统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车子驶过一家还在营业的书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书籍。陆时砚忽然想起苏念提到过想找一本关于宋代服饰的参考书,便找了个地方停车,走进书店。书店里很安静,只有几个顾客在书架间流连。柔和的灯光洒在书页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专注的氛围。
在店员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那本书,还顺便挑选了几本可能对她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当他捧着这些书走向收银台时,不禁想象着苏念看到这些书时惊喜的表情。这种为他人精心挑选礼物的感觉,对他来说既新鲜又温暖。
提着书回到车上,陆时砚的心情莫名愉悦。雨已经停了,云层渐渐散开,露出几颗星星在天幕上闪烁。他打开车窗,让雨后清新的空气流入车内。街道两旁的树木被雨水洗刷得翠绿欲滴,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路灯下闪闪发光。
他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其中写道:“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不经意的瞬间,一场雨,一次偶遇,都可能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此时此刻,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雨夜,因为一场“顺路”的相送,变得格外特别。
回到家中,陆时砚并没有立即休息。书房里的灯光温暖而柔和,他先给那几本新买的书包上书皮,然后在扉页上仔细地写下赠言。他的字迹苍劲有力,每一笔都透着专注和用心。在给苏念的那本《宋代服饰纹样研究》的扉页上,他写道:“致苏念同学:愿你在学术道路上始终保持这份热情与敏锐。陆时砚”
书桌上的台灯投下温暖的光晕,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窗外,雨又开始渐渐落下,轻柔地敲打着窗户。陆时砚站在窗前,望着雨幕中的城市夜景,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满足。
与此同时,苏念也还没有睡意。她坐在书桌前,小心翼翼地展开那颗草莓糖的糖纸,将它夹在日记本里。糖纸上还残留着淡淡的草莓香味,让她想起今晚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她打开电脑,继续修改论文。有了陆时砚提供的资料和建议,她的思路更加清晰,写作也顺畅了许多。
偶尔停下来休息时,她会不自觉地想起今晚的点点滴滴:陆时砚为她撑伞时倾斜的伞面,车上温暖的座椅,还有那颗意想不到的草莓糖。这些细节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房。
她想起人民日报曾经说过:“真诚的关怀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却能滋养最美好的情感。”在这个雨夜,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和关怀。
论文写到关键处,苏念遇到一个关于纹样象征意义的难题。她思考良久,还是决定给陆时砚发条消息请教。令她惊讶的是,对方几乎秒回,不仅解答了她的疑问,还附上了一些补充资料。
“您还没休息吗?”苏念忍不住问。
“还在看些资料。”陆时砚回复道,“你的论文写得很好,继续保持。”
简单的几句话,却让苏念感到莫大的鼓舞。她知道陆时砚平时工作很忙,能在这个时间还及时回复她的问题,说明他对她的学业真的很上心。
两人就这样隔着屏幕讨论起论文的细节,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雨不知何时又悄悄下了起来,轻柔地敲打着窗户,像是在为他们的对话伴奏。透过手机屏幕,苏念仿佛能感受到对方专注而温和的目光,这种跨越空间的思想交流让她感到既新奇又温暖。
在讨论的间隙,陆时砚不时分享一些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做研究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写道,“有时候最不起眼的细节,往往隐藏着最重要的发现。”
苏念认真地记下这些话,她发现陆时砚不仅学识渊博,更难得的是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方法。这种无私的指导,让她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记得人民日报有篇文章说过,”苏念回复道,“‘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重在融会贯通’。我觉得做研究就是这样,需要耐心和坚持,更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说得很好。”陆时砚很快回复,“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夜越来越深,窗外的雨声也越来越清晰。苏念泡了一杯热茶,继续投入到论文写作中。茶香在空气中弥漫,与键盘敲击声、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这个雨夜独特的韵律。
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她不时回想起今晚与陆时砚的对话,那些关于宋代文化的讨论,关于学术研究的思考,都让她的思路更加开阔。她开始尝试从更多元的角度分析纹样的文化内涵,不仅关注其美学价值,更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象征。
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当苏念终于完成今天的写作任务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她走到窗前,看着晨曦中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雨后的清晨格外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远处的天空呈现出柔和的粉紫色。
这个雨夜,因为一场“顺路”的相送,变得格外不同。两颗心在雨声中悄然靠近,仿佛命运早已为她们写下了美好的序章。
而此刻的陆时砚,也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天边渐渐散去的云彩。他的手中拿着一本刚刚包好书皮的宋代服饰图录,眼中含着淡淡的笑意。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个雨过天晴的早晨,一切都充满着希望和可能。正如人民日报所说:“每一个清晨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相遇都是生命的馈赠。”在这个特别的早晨,苏念和陆时砚都将带着这份温暖和期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苏念打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远处,一群鸽子扑棱着翅膀飞过天空,留下清脆的鸣叫声。她想起今天还要去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便开始收拾书包。在整理书本时,她特意把那把黑色的长柄伞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打算找机会还给陆时砚。
与此同时,陆时砚也在准备今天的工作。他把昨晚买的那几本书仔细地装进公文包,打算找个合适的机会送给苏念。想到她看到这些书时可能露出的惊喜表情,他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这个雨夜的“顺路”相送,不仅让苏念避免了淋雨的尴尬,更在两个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这个繁忙的都市里,这样的温暖相遇显得格外珍贵。正如人民日报在一篇关于城市人文关怀的文章中所说:“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繁华街景,更蕴含在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中。”
雨过天晴,阳光穿过云层洒向大地,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新的一天开始了,带着雨后的清新和希望,也带着两颗心之间悄然萌生的温暖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