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芒种的智慧(1 / 2)

六月的天,说热就热起来了。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上,像个巨大的烤灯,把牛顿故居外那片实验麦田烤得金黄发亮,空气都带着一股焦熟麦粒的干香。几台崭新的联合收割机,像笨重的钢铁甲虫,已经在田边待命,只等一声令下,就要开进那一片金色的海洋里,吞吐着麦浪,留下整齐的麦茬。林栀站在刚刚挂牌的“收获时机研究中心”里,感觉后背的衣服有点被汗浸湿了。这地方以前是个旧仓库,现在被打通改造,充满了未来感。中央的全息投影台上,一幅动态的全球地图正在闪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颜色的光点,每个光点都代表一个正在报告数据的农田,旁边滚动着实时更新的湿度、温度、作物成熟度指数。

“情况有点赶啊,”陆辰言的声音从一堆显示器后面传来,带着点熬夜后的沙哑,他猛灌了一口浓茶,“全球收割监测网络的汇总数据,北半球主要粮区,收获期普遍比过去十年的平均值提前了三天到一周不等。你看北美大平原的春小麦,堪萨斯的冬小麦,还有乌克兰那边……像是约好了似的。”他切换屏幕,显示出几条陡峭上升的曲线,“气候变化这家伙,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那个农事历,都快成参考消息了,得大改。”

林栀走到屏幕前,仔细看着那些跳动的数字和地图上深浅不一的色块。法国香槟区那边显示雨水偏多,可能导致小麦籽粒发芽率风险升高;中国东北的积温数据显示水稻灌浆期缩短,存在籽粒不饱满的潜在问题;而美国中西部则面临着干热风导致麦粒过度失水的威胁。“窗口期越来越不好把握了,”她轻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控制台的边缘,“早收几天,产量和品质可能受损;晚收几天,一场暴雨或者一场热风就可能让一年的辛苦打水漂。启动‘智慧收获’计划吧,最高优先级。我们需要一个能整合实时数据、具有预测能力的全球性系统,帮农民,尤其是那些靠天吃饭的小农户,抓住那个稍纵即逝的‘最佳时机’。”

指令迅速转化为全球协作。分布在一百二十七个主要农业区的观测站进入了战备状态。这些观测站可不是孤立的点,它们是一个庞大网络的神经末梢。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一望无际的大麦田上空,无人机群像勤劳的蜂群,每日进行多次巡航,高光谱相机捕捉着作物冠层颜色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关联着叶绿素降解和籽粒含水量;在阿根廷广阔的向日葵田里,地面传感器网络监测着土壤水分和花盘重量变化,判断籽粒的油分积累情况;在乌克兰无垠的麦海中,自动地面机器人沿着预设路线采样,实时分析麦粒的硬度、蛋白质含量;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稻田上,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地面传感器数据融合,生成精确到田块的成熟度分布图。数据如百川入海,涌入中央处理系统。

几乎是与此同时,研究中心的农业气象学家周教授团队,在分析海量的历史气候数据与作物物候数据对应关系时,发现了一个亟待修正的模型bug。“我们一直用的那个‘有效积温’模型,就是计算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积累多少热量那个经典模型,在近年来气候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预测偏差越来越大了,”周教授在视频会议上展示着令人信服的对比图,“比如,同样达到某个积温阈值,但在遭遇了灌浆期极端高温的年份,作物的实际成熟期会显着提前,而且品质会下降。我们得把极端天气事件(比如热浪、干旱、连续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作为修正因子,加入到新的预测算法里去。老皇历不管用了。”

这个发现戳中了全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痛点。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的几个中心立刻表示了浓厚兴趣,紧接着,来自五十多个粮食主产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社联盟纷纷要求接入这个正在完善的预测系统,他们太需要一种更精准的工具来指导农户了,毕竟,收获是农业环节中最紧张、最容不得差错的一环。

芒种时节,正是“忙种”也是“忙收”的时候。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东方才泛起鱼肚白,研究团队的无人机操作员就已经就位。控制室里,多块屏幕显示着从不同农场传回的实时画面:高光谱图像经过算法处理,将农田渲染成不同颜色,红色代表过熟风险区,绿色代表最佳收获区,蓝色代表还需等待;红外传感器数据则直观显示着植株的水分胁迫状况。

精准农业专家张教授指着屏幕上的一块像是打翻了调色板的麦田三维地图说:“看见没?就算是我们认为很均匀的这块实验田,因为微地形、土壤肥力微小差异,成熟度也不是铁板一块。南坡比北坡早熟一天半,地头因为通风好也可能比地中间早熟半天。搞‘一刀切’同时收割,肯定不是最优解。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变量管理,分区收获,甚至……”他顿了顿,指向旁边一个屏幕,那是日本分中心传来的画面,“像佐藤教授他们正在尝试的,基于超高分辨率图像识别和机器人技术,实现单株作物的精准识别和选择性收获。哪株熟了收哪株,虽然现在成本高得吓人,但这是个方向。”

日本分中心的佐藤教授通过视频连线补充道:“是的,我们的实验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已经能比较准确地识别番茄的成熟度(基于颜色和形状),并轻柔采摘。虽然应用到小麦、水稻这样的主粮上还面临很多挑战,但理念是相通的: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证每一颗果实都在最佳状态被收获。”

正午时分,日头最毒,阳光直射下来,柏油路面都蒸腾起扭曲的热浪。研究团队却冒着酷暑,在实验田里实地测试一套整合了多源数据的“智能收获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界面很直观,农民(或合作社管理员)输入田块位置和作物品种后,系统会综合实时气象数据(未来72小时精准到小时的天气预报)、卫星\/无人机监测的作物生长模型、以及市场现货价格、仓储空间、烘干设备可用性等多重信息,计算并推荐未来几天内的最佳收获时间窗口,甚至精确到一天中的某个时段(比如避开午间高温收割以减少落粒损失)。

“目前在小范围试点农场,系统的预测准确率,也就是按照它的建议收割能实现最大效益的概率,已经能达到92%左右,”负责系统开发的农业信息学家王教授一边擦汗一边介绍,“这可不仅仅是多收三五斗的问题,关键是帮农民规避风险。比如,系统如果能提前36小时预测到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雨,并建议立即抢收,就能避免霉变发芽的巨大损失。”

仿佛是为了验证系统可靠性,测试当天下午,雷达图上突然出现了一片强回波,正朝着实验田方向移动。系统立刻触发了警报,在控制中心的大屏上和试点农场的手机App上同时弹出红色警告:“强对流天气预警!预计一小时后有短时强降雨并可能伴有冰雹。建议尚未开始收割的区域立即暂停作业,已收割谷物尽快转移至安全场所!” 田间正在作业的收割机果然陆续停了下来,驾驶员们按照指示开始将收获的麦粒运往附近的防雨棚。一小时后,豆大的雨点夹杂着小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足以让任何暴露在外的成熟小麦遭受重创。

“看,这就是价值所在,”林栀在控制中心,看着雷达图上逐渐移走的暴雨云团和田间传回的实时画面,松了口气,“它把不确定变成了可管理的风险。传统的‘看天吃饭’,正在变成‘知天而作’。”

雨后天边出现了淡淡的彩虹。研究中心里,一场名为“收获的智慧: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国际研讨会气氛热烈。来自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老农朱塞佩,皮肤黝黑,皱纹里都是阳光的痕迹,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我爷爷那辈,判断麦子能不能割,要看麦穗弯头的角度,要掐开麦粒用指甲压一下看硬度,还要抬头看云彩的形状和风向。这些经验,有时候比天气预报还准!机器再好,也不能完全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感觉。” 而来自肯尼亚的农业推广员基普罗诺,则兴奋地展示他手机上的一个App:“我们这里很多小农户没有大型机械,但我们有这个!App会综合卫星数据和本地气象站信息,向注册农户发送短信提醒,比如‘您家位于xx村的玉米地预计三天后进入最佳收获期,请做好准备’,或者‘未来24小时有大雨风险,建议已成熟作物立即抢收’。虽然简单,但很管用,把传统经验和科技结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