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沪上奕 > 第114章 代号“渔夫”的警告

第114章 代号“渔夫”的警告(1 / 2)

清洁工身份的暴露,如同在黛原本以为清晰的棋局上投下了一团浓稠的墨迹,不仅模糊了视线,更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毒性。她被迫放弃了数个预设的联络点与安全屋,像一只被惊扰的穴居动物,不断变换着藏身之处,每一处都只敢短暂停留,神经如同过度绷紧的琴弦,敏锐地捕捉着空气中任何一丝不和谐的振动。她知道,“公司职员”背后的那张网,一定正在悄无声息地收紧。

在这种高度警戒的状态下,她启动了那个仅在极端情况下使用的、与老掌柜联系的备用方案——通过跑马厅广场上一个特定编号的公共电话亭。这种方式如同在暴风雨中放飞一只脆弱的信鸽,无法保证它能穿越雷暴,也无法预知它能否带回回音。

第三天黄昏,细雨再次光临上海,将法租界的梧桐树叶洗刷得油亮。黛裹紧风衣,竖起衣领,将半张脸埋在其中,像无数个行色匆匆的路人一样,走进了跑马厅附近一家顾客稀少的俄式咖啡馆。她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杯几乎未加糖浆的黑咖啡,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短暂的清明。她的目光看似散漫地投向窗外被雨幕模糊的街景,实则焦点始终锁定在远处那个醒目的红色电话亭上。

时间在挂钟单调的滴答声和留声机播放的忧郁的《伏尔加船夫曲》中缓慢流逝。杯中的咖啡早已冷透。就在黛几乎要断定此次联络失败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了电话亭旁。

那不是老掌柜,而是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报童,身上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面塞满了各种当日的报纸号外。他浑身湿漉漉的,头发紧贴额头,脸上带着这个年纪少有的、为生活奔波的疲惫与机警。他并没有进入电话亭,而是像所有等生意上门的报童一样,在亭子周围踱步,用略显沙哑的声音叫卖着:“新闻报!申报!看最新战局分析!看租界动态!”

突然,报童的视线与咖啡馆窗内的黛有了一个极其短暂的交汇。他没有流露出任何异常表情,叫卖声也未有停顿,但右手却极其自然地抬起,用脏兮兮的袖子擦了擦鼻涕,而左手则快速地在身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手势——五指先是并拢如鱼尾般快速摆动两下,随即拇指与食指分开,做出一个类似捏住鱼钩的动作,最后手掌摊平,向下一切。

“渔夫”!

黛的瞳孔微不可查地收缩了一下。这是老掌柜麾下另一个极少启用的深层联络员的代号!老掌柜没有亲自前来,甚至没有使用电话,而是动用了“渔夫”,这本身就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危险等级极高,常规渠道已不可靠。

报童做完手势,仿佛无事发生,继续叫卖着走向下一个潜在顾客,很快便消失在雨幕和街角。

黛的心沉了下去。“渔夫”的出现,意味着老掌柜收到了她的警示,并且确认了危险的确实性与严重性。但“渔夫”为何只传递了一个识别信号,而没有更具体的信息?是时间紧迫?还是情况复杂到无法用预置信号表达?

她不动声色地留下咖啡钱,起身离开咖啡馆,沿着与报童消失方向相反的路径行走。她的感官提升至巅峰状态,如同开启了无数无形的触角,探查着身后是否多了尾巴,前方是否有埋伏的迹象。走出约莫两条街后,她拐入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利用熙攘的人流和复杂的柜台布局进行反跟踪侦查,在确认安全后,从另一个出口迅速离开。

“渔夫”的警告是明确的,但过于笼统。她需要解读这警告背后的具体内容。几种可能性在她脑中飞速旋转:

1. 清洁工事件引发全面暴露:她的身份可能已被锁定,敌人正在全市范围内搜捕她。但如果是这样,“渔夫”的警告应该更急切,甚至可能直接指示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