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肃清前夕,传承(2 / 2)

朱高煦既是无奈,又是期待。

眼下,朱高煦很是无奈,汉人总人口的限制,导致根本无法向外迁移过多。

毕竟核心之地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如今大明就两块核心之地,一块是大明原本的疆域,一块就是原本大汉在南洋的那些地方。

两个核心之地的总人口加起来,现在朱高煦都不清楚有没有过亿。

而且原本大汉的地方,迁移出去的人口已经不少,已经无法承担大规模向外迁移的条件,只有人口恢复起来才行。

大明的核心之地需要发展,同样需要人口。

这就是朱高煦的无奈,但凡如今能有几亿汉人,都不用考虑这么多。

朱高煦所期待的,就是二三十年后,大明人口大爆发后会达到的规模。

那时候破亿已经是肯定的,唯一期待的,就是能够达到几亿。

大明彻底吸收那些已经扩张下来的疆土,在朱高煦看来,起码需要五十年,这是保守预估。

五十年后,才能做到大明各地,都能够以汉人为主体。

而且,这个时间还没有算美洲,美洲那边,到时也需要不少人口迁移。

如今迁移这些人口出去,已经是大明所能承担的极限了。

朱瞻壑闻言,心中也是充满了期待。

其实在原本的大汉之地,也就是南洋那些地方,包括东南亚一部分地方,人口是在爆发式的增长。

随着百姓的生活越发稳定,人口的增长只会更快。

现在就是大明这里的核心之地,还没有跟上发展,需要时间。

朱高煦说完,随即接着说道:“至于那条铁路的建设,各地开工就可以了,朝廷不用支持过多,如今大明的核心之地都还没有这样大规模的修建铁路,那些地方自筹施工吧。

电话机么,可以进行铺设,这事你去让通讯部去做,将线路都拉过去。

国事院扩大,后续肯定是要扩大的,但要一步一步来,哪里能一口吃成胖子。

你能想到这点,很不错,但切不可急躁。

需要根据实事来一步步进行扩大,这样才能确保体系不会出现过大的臃肿。

不仅是国事院,各个职能部门也是需要扩大的,仅仅维持原来的那些人,已经无法兼顾这么多的事务了。

今年就开始举行秋试吧,早些储备人才,为后面开始做准备。

科举的改革,这事你来做,会同教育部、国子监、翰林院等部门,进行改革。

今年先按照原本的进行,两块核心之地分开考,明年开始统一。”

朱高煦不知不觉说了很多,也是朱瞻壑提出了这么些问题,朱高煦也顺势一起将要解决的事情一起解决。

本来教育制度整合,以及科举制度的整合完善,他后面都要处理,朱瞻壑既然提起来,他也正好一起丢出去。

朱瞻壑听着这些,原本还有些高兴,他提出的这些,朱高煦基本都同意了。

可听到朱高煦又交给他一个任务时,朱瞻壑才发现自己高兴早了。

“爹,我好歹是你儿子,有你这么坑儿子的么。”

朱瞻壑在朱高煦面前,也没有了那么多的拘束,说起话比起最开始,明显大胆了许多。

朱高煦没好气的给了朱瞻壑一个脑瓜崩。

“臭小子,这是给你历练的机会,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极为重要,此事你好好去做。”

“爹,我答应不就是了,能不能别弹脑瓜崩,很疼的。”

朱瞻壑捂着头,双眼无辜极了。

朱高煦只是笑了笑,随即又将那份卷宗拿了出来。

“说正事,你看看这份卷宗。”

朱高煦可没有忘记叫朱瞻壑来的正事,刚才不过是顺手解决罢了。

朱瞻壑也收起嬉笑,神情严肃的看着卷宗里的内容。

看完之后,朱瞻壑一时也觉得震撼。

“爹,你是要准备实行这里面说的南水北调吗?”

“是,也不是。”朱高煦极为认真的说道。

“夏元吉所提出的这个内容,是极为利国利民的政策,但现在不是实行之时。

此项政策,需要等到大明国力充沛,国家富强,有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后,才能开始。

我已经柏云下去勘测地形水势,以及要走哪些地方,到时不仅会有卷宗内提到的这一条线路,还会有其他线路,可以说工程极为庞大。

柏云带着人亲自下去勘测,然后会出规划与设计,预计十年的时间,才能初步完成。

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在大明了。

找你来,就是要告诉你,柏云那里完成之后,你便开始将这个世纪工程实行下去。

是全部一起实行,还是逐步实行,由当时的国力来决定。

若是你没有做完,那就让我的大孙接着把这件事完成,直到完成。

此事极为重要,你要记在心间,明白了吗?”

这才是朱高煦叫朱瞻壑来的用意,那就是一定要将这项工程给完成。

因为这有可能在朱瞻壑这一代,恐怕都无法完工,需要等到下一代人,甚至更下一代人才能完成。

但即便如此,朱高煦都要坚持去做。

一旦完成,这真的就是一个福泽万代的重大民生工程。

朱瞻壑心头沉重,他能够看得到这个工程的好,也看得到其中的弊端。

“爹,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将此事做好,若是儿子我完不成,我就让我儿子接着去做,一辈一辈的做,一代人做一点,必然能够成功!”

朱瞻壑心头格外的坚定,这个同时可以解决南方与北方两个大问题的民生工程,是多么的重要。

朱高煦听得也格外欣慰,其实这项工程,若是真的不遗余力,像修长城、杨广建运河那样去做,一代人都可以完成。

但一代人做好的结果,就是会极大的损耗国力,损害大明根基,这不是朱高煦想要看见的。

明明是一项民生工程,若是搞得百姓哀声哉道,反而得不偿失。

如今朱瞻壑的决心,更像是一份传承,那就是将这件事,给传承下去,直到完成。

“好小子,说得不错,这事就交给你了。”

朱高煦说得欣慰,朱瞻壑听得头疼。

这事他也确实是这样想的,但这来一趟,他发现自己真被自家老爹给坑了。

平白无故的,又领了几件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