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柴佬满脸凝重,这个提议,他很清楚,卷总里说的,确实非常好。
南方水多,时常发生洪灾,北方水少,时常干旱,将南方的水转移到北方,怎么看都是一个千古的利民之策。
可其中蕴含的危险,同样非常的巨大,稍有不慎,甚至国力都会因为这项工程而出现衰减。
杨广修建的那条运河,确实方便了如今的他们,但当初修建时产生的种种问题,也是实打实的。
现在要是修建这个南水北调工程,许柴佬不用想都知道,绝对会耗费无法估量的钱财与人力进去。
许柴佬所思考的,是如今的大明,是否可以支持做这项工程,以及在这项工程投入这么多之后,会不会对大明发展其他地方产生不利。
毕竟无论钱粮还是物资,因为生产力的原因,总数就在这里。
这个地方用多了,其他地方注定就用得少,这是一个事实。
这还是中间不产生任何消耗的情况下,若是中间还产生一部分消耗,那么这个量,会更多。
可这项工程,许柴佬看了之后,又被其所深深吸引。
许柴佬都不得不感慨,敢于提出这个项目的人,也就是夏元吉,究竟有多大的才能。
许久,许柴佬看向朱高煦,缓缓开口。
“皇上,南水北调这个提议,臣认为是必须要做的,这是绝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旦成功,可以福泽万代人。
但臣不建议现在着手,这个工程实在太大了,臣不怎么懂水利,但臣知晓一点,那就是这项工程若是想要开工,交给水利司开始研究工程后,必然还会增加。
因为仅仅这一条线,还不够,不足以缓解整个北方的缺水压力。
这么大的工程,一旦要做,那必然要做到最好,不然不如不做。
而想要做到最好,全面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定然需要开辟出其他线路,那这个工程量,无疑更加巨大。
要做好这么庞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想象。
臣大致算了一下,起码需要大明至少五年以上的所有财政收入,动员数百万精壮,至少耗时十年以上,才可能完成。
这还是臣保守的估计,详细的需要水利司制定出具体规划方案,才能知晓。
但就拿这些消耗而言,如今大明也无法负担。
大明各地,都需要发展,需要朝廷支持。
且还要深入进行粮仓开发,以及西亚、中亚、东欧等等众多地方的发展。
皇上之前定下先发展大明核心之地,也就是大明原本之地,财政司已经在进行统计,以便规划财政支出。
在如此情况之下,如今大明,根本腾不出太多的钱财,用来开展这项工程。
唯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此项工程,绝大部分人力用那些俘虏,以及那些需要加以改造之人,可节省巨大的劳力,以及财政支出。
可即便是这样,也需要等大明各地的新政彻底推行,各地已经安稳下来,并且番薯、土豆、玉米等等农作物推广开来后,才可开始进行。
要做这项工程,臣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如何将这项开工后对朝廷的影响,降到最低,朝廷能够抗住因为意外导致这项工程出现乱子引出各种问题时,才是最佳的动工时机。
臣暂时只想到这些,其他的皇上还需问一问水利司以及户部、工部、财政司。”
许柴佬的神情依旧凝重,他虽然想要完成这项工程,但他又担心朱高煦看着这项工程是一个利民工程,直接就开始做。
但凡再过十年,许柴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民生工程。
奈何这个时候,偏偏是一个秀色可餐的毒药。
朱高煦闻言,心中也很是赞同。
其实这些,他自己都有预想,这项工程虽好,利国利民,福泽万代,可惜就是这个时间,有些不对。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了,我会注意的。
此事你不要与任何人说,如今要暂时保密,不宜展现在众人眼前。”
朱高煦说得郑重无比,这个消息,暂时不能传出去。
一旦这个消息传出去,他都可以想象,朝堂肯定会分为两派。
一边认为这个项目对江山社稷不利,毕竟其中的危险性太大。
一部分人肯定会全力支持这项工程尽快动工,毕竟这项工程一旦建成,凡是参与的人,都将会名垂青史。
尤其是这项工程将会成为不知多少人的功绩与贡献,关系着不少人的升迁,肯定会有人眼红动心。
这项功绩与贡献太大,到时绝对会吸引所有人的心神,其他事务必然会分心,这不是朱高煦想要看到的。
“皇上放心,臣定守口如瓶!”
许柴佬也知道这件事有多重大,没有任何犹豫的应了下来。
朱高煦收起卷宗,随即看向许柴佬。
“柴佬,既然你负责山东与河南两地灾情,所有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你一定要注意,底,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牵涉之人。
灾情若是处理好了,朝廷就能获得民心,若是处理不好,只会让百姓对朝廷更加不满。
一旦发生那样的事情,后面的新政推行,都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次派去的大军,尽管有军纪约束,你也要随时注意,有没有人出现不满,若是有情绪出现,思想政治部的思想指导有没有及时做好安抚。
军中有没有人趁机欺压百姓等等,你都需要全面关注。
后续工部等各类人员入场,你也直接进行指挥。
以往在大汉,还没有发生这么大规模的灾情,现在这个规模,对所有参与的人员而言,既是赈灾,也是吸取经验,以便后续再次出现,该怎么快速应对。
你也要将这种大规模的赈灾经验进行总结,以便给后面的人一个重要的参考。
柴佬你的任务,还是艰巨的,有没有问题?”
其实这点朱高煦也有些无奈,这么大规模的赈灾,他们还是第一次经历。
大汉的灾情其实也不少,但规模没有这么大。
而且这次动员参与的人,各部各司,以及军机处都有,可以说各类人员很多,各方面的协调,也是极为重要的。
朱高煦所能得到的参考,很有限,因为这次的赈灾和之前都不同,已经不单单只是发赈灾粮,还包括了疾病治疗、恢复重建等等各种事情。
就连大军,都有抽调下去协助。
历朝历代,哪个地方发生了灾情,朝廷管这么多的?
可以说朱高煦将这些受灾的地方直接暂时按军管在执行,赈灾都是实打实的。
但这种赈灾的指挥体系,之前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全靠这次总结经验,为以后做得更好而准备。
这也是他让许柴佬来负责这件事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在这方面,许柴佬的经验,相对而言比其他人都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