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定议(2 / 2)

“皇上,臣初步算过,最好运送三百万俘虏回来。

如此一来,各方面的工程都可以快速推进,且能为朝廷节省至少一半的开销。

且这些工程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又需要不少时间,让这部分做,极为合适。”

柳进话音落下,朱高煦微微点头。

其实这些,也是朱高煦的目的。

除此之外,他不想在田地分配后耽误耕种。

而在这时,王玉却是站了出来反对。

“皇上,臣认为不可运送如此之多俘虏回到大明。

这些人来到大明,固然可以为朝廷减少极大的支出,可是用大明的百姓,百姓也会因此得利。

一旦用了这些人,那么将会有三百万百姓无法通过做这些事而获得工钱,会让百姓减少一部分进项。

臣认为可以适当运送一些回来,负责一些危险度比较高的事务。”

“王玉,你说的虽然是一个事实,但你可想过,如今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耕地全面耕种起来。

接下来就是田地分配,完成之后若是不将田地进行充分耕种,粮食产量一旦跟不上,你们应该清楚是什么后果。

大汉在这些年内,人口增长有多快,你们都明白。

接下来大明的人口必然会呈现井喷式的增长,那时对粮食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大明虽有多出产粮地,但随着人口的增多,必然有一天还是会出现粮食不足的现象。

在大明本身人口就缺少的情况下,这些人还无法破坏大明百姓的获得。

他们依旧可以通过做一些其他的,而获得收入。

而且不过三百万俘虏运回来,他们也无法完全填充大明所需的劳力。

柳进刚才也说了,这些工程,都需要耗费时间,再过数年,这三百万人,又还有多少?

待到人口快速增长起来时,也不会再有这个问题的出现了。

现在你们需要想的,是分清楚主次。

如今需要我们做的有很多,但哪些先做,哪些靠后,就需要仔细的思考了。”

朱高煦直接将这件事情定下,三百万的俘虏运送回来,根本不会对大明的劳力市场造成冲击。

在如今这个时代,尽管科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劳力依旧是第一生产力。

也就是情况不允许,调动这些俘虏太麻烦,需要太多的时间,不然朱高煦都想将这些人全部调到大明,将大明的基建快速发展起来。

三百万的俘虏听着多,洒在大明的土地上,根本掀不起什么多大的浪花。

如今大明需要劳力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这也是朱高煦如今只能一步一步开始改革大明,根本不敢走太多步,也不能一个步子跨得太多,不然许多都无法跟上。

也就是现在番薯、土豆、玉米等等这些农作物在大汉已经逐渐种植开来,要不然现在这么大的疆域,这么多的人口,根本就负担不起。

南洋那些地方,虽然种植水稻好,但耕地有限。

南亚之地如今也刚稳定下来,这还是于谦在那里待了三年才做到的。

想要让南亚成为粮仓之地,后续要做的还多得很,开荒等等事宜都得提上来,不然怎么成为粮仓之地?

就像东北,在朱高煦前世,是一个粮仓之地,土地肥沃。

但看看现在的东北,哪里看得出是这么一个好地方?

要做到那样,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发展开拓才有的。

如今,尽管大明与大汉已经在开始整合,但依旧不是那么的乐观。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向王玉。

“那些新的农作物,尽快在大明种植开来,这些都是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食,必须要重视!”

对于枚青带回来的这些,朱高煦可是没有忘记。

这些有多重要,其实从封赏之中都可以看出来。

枚青可以说在最初的时候离开大汉,经历这么些年回来,几乎没有参与大汉的扩张,但依旧被封公,就是因为枚青带回来的这些。

就凭借这一项功绩踏进大明最为权贵的那一批人,可见这些东西的珍贵。

王玉闻言,当即说道:“是,皇上,这件事臣也是这样打算的,户部的人已经收集,先期所需的种子,已经运输到了大明。

并且耕种的天地,也已经在让户部进行挑选,优先在地势平坦的平原之地进行耕种。

争取在五年内,让这些粮食可以彻底进入千家万户之中。

至于粮食的产量,臣已经在让南亚诸省开始全面恢复耕种,尤其水稻。

之前经过于谦的治理,预计明年开始,就可以有大量的粮食开始反哺回来。

除此之外,开荒也在不断进行,今后能够提供的粮食,将会更多。

国事院也正在准备将南亚之地,以及东南亚、南洋的诸多平原产粮地列为大明重点粮仓,朝廷可以直接管辖,重点将这些地方发展好。

俘虏运送会大明之事,国事院稍后便下去开始准备,不过此事需要军机处协同。

动员众多俘虏,还要保证这些俘虏尽量生存,以及保持体力,后续的做工等等,因为这些俘虏大多原本为兵,尽量以大军监管为好。

而这次新政的实行,稍后国事院便以皇上所要求,重新制定规划。”

“列出重点粮仓一事,你们做得很好,今后大明的人口一旦爆发式增长,粮食将会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国事院尽快拿出一套方案来。

新政的规划方案,要尽快,如今时间很宝贵,早一些确定,便早一天实行。

运送俘虏的事情,你们国事院去与军机处直接对接,商议出一个方案来。

至于这些俘虏的分配,也要与各部协商好,别到时候闹到我面前来抢人。”

朱高煦都有些没有想到,国事院居然还有粮仓重点管理项目,南亚之地在朱高煦看来,尤为合适。

南亚加上东南亚的那些平原,以及南洋一带,只要这些粮仓不出问题,只要发展起来,那大明在这方面的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

而至于最后的那句话,无疑则是预防针。

毕竟多,真分配下去,其实是不够分的。

这些人可是没少在他面前哭穷要人,他可不想到时候又被这些人给吵得心烦。

下方众人,听后也是忍不住笑了。

而需要劳力的那些部门的人,双眼更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