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持层面设立“原创音乐孵化基金”:对通过认证的优质原创作品,给予流量扶持(推荐至各大音乐平台首页)与制作补贴(资助录音、混音等后期成本),同时组织“原创音乐巡演”,让小众原创音乐人有机会走向更大舞台。
“音乐是创作者用心血熬出来的,不能让侵权者‘不劳而获’。”陆砚辞举例说,他曾为一首原创歌曲维权半年,最终虽胜诉,却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如果有了这套体系,创作者不用再‘单打独斗’,侵权者也不敢再‘心存侥幸’,这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沉下心做原创。”
三、网文领域:推动“现实题材与多元创新扶持计划”,打破“同质化牢笼”
作为网文领域的“顶流作者”,陆砚辞对“玄幻套路文霸屏”的现象有着切身体会。他提到,目前国内网文平台上,“系统流”“赘婿流”“修仙流”等同质化作品占比超过60%,某平台新人作者曾向他诉苦:“不写套路文就没人看,写了又觉得自己在‘复制粘贴’,很痛苦。”
为此,他提出的“现实题材与多元创新扶持计划”,旨在“用政策引导方向,用资源鼓励突破”:
- 流量倾斜打破“套路文垄断”:要求各大网文平台每月预留30%的首页推荐位,专门用于推荐现实题材(如都市职场、乡村发展、传统文化)与多元创新题材(如科幻短篇、历史考据、非遗技艺)作品,同时降低“同质化套路文”的推荐权重,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 资金扶持降低“创新试错成本”:设立“网文创新基金”,对聚焦现实、题材新颖的作品,给予“创作补贴”(按字数发放,最高每月5000元)与“版权开发优先权”(优先推荐至影视、动漫公司进行改编);对新人作者的创新作品,还提供“导师指导”(由资深作者一对一辅导剧情架构、人物塑造)。
- 评选机制树立“创新标杆”:每年举办“全国优秀网文评选”,将“题材创新性”“现实意义”“读者口碑”列为核心评选标准,获奖作品不仅能获得奖金,还能被纳入“网文精品库”,向图书馆、学校等机构推荐,提升网文的文化价值。
“《小镇教师》《老街坊》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现实题材网文同样有市场。”陆砚辞翻到笔记本里的读者留言,“有读者说,看《小镇教师》后想去当志愿者,这就是网文的力量——我们要鼓励更多作者写这样的故事,而不是让大家都困在‘系统任务’‘打脸逆袭’的套路里。”
陆砚辞的发言结束后,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文旅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局长率先表态:“陆先生的建议,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创作实践和行业调研的‘可行方案’——既解决了当下的痛点,又为长远发展铺路,这正是我们制定标准需要的思路。”影视领域专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莉也补充道:“‘剧本源头审查’戳中了影视行业的‘病根’,过去我们总在‘播出后整改’,现在从源头立规,能少走很多弯路。”
会议尾声,主持人宣布:陆砚辞提出的三项建议,其核心精神已被纳入《文娱行业优质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将于下月正式颁布实施,届时将成为国内首部覆盖影视、音乐、网文三大领域的“优质内容标准”。
会后,文旅部相关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意提到了陆砚辞的双重价值:“陆砚辞先生首先是一位‘优质内容的实践者’——他的《凡人寻仙录》用严谨细节证明了网文的深度,他参与创作的现实题材剧用真实故事打动了观众;其次才是‘行业标准的推动者’——正因为他懂创作的苦、懂行业的难,提出的建议才既有‘专业性’又有‘人情味’。他不是在‘制定规则约束行业’,而是在‘搭建框架保护创新’,这将帮助文娱圈更快、更稳地回归‘内容导向’的正轨。”
走出会议大楼时,夕阳正洒在门前的银杏树上,陆砚辞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上面新增了一行小字:“标准不是终点,是让好内容发光的起点。”他知道,这场关于“优质内容”的布局才刚刚开始——从创作者到标准制定者,他要做的,不仅是产出好作品,更是为整个行业搭建一个“让好作品不被埋没、让创作者有底气创新”的生态,而这份初心,终将在《指导意见》的落地中,慢慢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