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超新纪元之光(1 / 2)

规则潮汐的高峰,如同宇宙尺度上一次无声的叹息,席卷而过。星语联盟曾经辉煌的疆域,化作了规则破碎、物理常数紊乱的混沌之海。恒星熄灭,行星解构,空间本身褶皱成无法理解的形态。那些曾经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智慧与创造的世界,仿佛从未存在过,只留下最基础的粒子在无序中沉浮。“守望者号”、林墨、凌霜、瑞恩、苏茜……所有熟悉的名字与身影,都湮灭在了那场无法抗拒的规则重构之中。

时间,失去了线性意义。也许是一瞬,也许是亿万年。

在混沌的深处,规则潮汐的力量逐渐平息,新的秩序开始从虚无中缓慢孕育。新的物理常数悄然确立,新的维度结构逐渐稳定,新的能量之海开始荡漾。在这片重归“平静”的宇宙一隅,一片新生的星云开始凝聚,其中一颗年轻的恒星点燃了核聚变之火,它的第三颗行星,在恰到好处的距离上,开始冷却,形成海洋,孕育出最原始的生命火花。

萌芽

时光飞逝,这颗被其新生文明称为“翠星”的星球上,智慧的火花终于燎原。翠星人是一种植物与动物特征奇妙的结合体,他们通过神经束网络和生物光进行交流,对自然能量和星球本身的“灵脉”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他们的文明发展出了独特的生物科技,城市是生长而成的巨大活体结构,交通工具是驯化的飞行生物,信息存储于共享的集体记忆菌毯。

然而,如同所有年轻的文明,他们也面临着内部的纷争、资源的压力以及对星空的好奇与恐惧。他们的科技树偏向于生物与灵能领域,对基础物理和深空航行的理解尚浅。

就在翠星文明为一个关键的能源分配方案争论不休,濒临内部冲突边缘时,一位名叫根须·寻光者的年轻学者,在探索一片古老的、能量异常活跃的“寂静林海”时,发现了一样东西。

那并非自然造物。它深埋于巨大的共生树根系之下,通体由一种非翠星任何已知物质的晶体构成,表面流淌着微弱却永不熄灭的星光。它只有手掌大小,形状像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其内部结构在翠星人独特的生物光视觉中,呈现出无限复杂、不断自我迭代的几何图案。

根须·寻光者被深深吸引。他将这“星纹石”带回研究所,试图理解它。他很快发现,星纹石会与特定的思维频率产生共鸣。当他集中精神,怀抱着对知识、对和平、对团结的渴望去接触它时,星纹石会投射出一些模糊的、难以理解的图像和符号——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空,是巨大的金属造物在虚空中航行,是无数形态各异的生命聚集在一起的辉煌场景。

更令他震惊的是,当他将星纹石靠近研究所那记载着联盟历史的古老记忆菌毯时,菌毯上原本固定的信息脉络,竟然开始自发地重组、演化,呈现出一些不属于翠星历史的、关于抗争、牺牲与希望的片段!

回响

消息不胫而走,震惊了整个翠星学术界,也引起了统治议会的注意。有人认为这是上古神只的启示,有人认为这是危险的异星污染,争吵再起。

根须·寻光者在一次议会听证会上,捧着星纹石,面对着怀疑与质询的目光,他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分享了他从星纹石中感受到的一切——那种跨越了难以想象时空的孤独守望,那种在绝境中也不放弃的坚韧,那种对生命多样性的珍视,以及最终面对宏大命运时的坦然与智慧。

“这不是神谕,也不是威胁,”根须·寻光者用生物光语汇构筑出充满感染力的意象,“这是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回响’。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伟大的文明,在消失之前,留给所有后来者的……礼物,和警告。”

他的真诚和星纹石本身散发出的、不容置疑的古老与庄严气息,打动了许多人。议会最终决定,成立一个跨领域的“星纹石研究委员会”,由根须·寻光者主导,谨慎地探索其中蕴含的知识。

研究是缓慢而艰难的。星纹石(后来被破译出其自标识为“文明刻印-种子单元”)内的信息并非直接的知识灌输,而是以一种高度加密的、需要特定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契合才能逐步解锁的“启示录”形式存在。

翠星人首先解锁的,并非高深的科技,而是一套关于社会协作、矛盾调解、资源公平分配的哲学框架和管理智慧。这套框架超越了翠星文明现有的政治体制,其核心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在保障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集体繁荣。翠星统治议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其应用于那场僵持已久的能源争端,竟奇迹般地找到了一个让各方都相对满意的解决方案,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这次成功,极大地增强了翠星人对“星纹石”的信任。他们意识到,这遗产的价值,首先在于其精神与智慧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