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时辰转瞬即逝,两人同时停笔。顾风的作品《青绿江山图》——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严格遵循宋代 “青绿山水” 古技,意境悠远,却在色彩层次感上稍显不足;山本一郎的作品《秋山行旅图》—— 以 “斧劈皴” 勾勒的山石苍劲有力,石青、石绿的罩染层层递进,竟在画面中营造出 “秋高气爽” 的光影效果,更难得的是,他在画面角落以 “瘦金体” 题字,字体飘逸,与画面完美融合,竟有几分宋徽宗赵佶的神韵。
评委席上,几位研究古画的专家陷入了沉默。许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叹息道:“顾风的作品,技法工整,意境贴合宋代古画,已是难得的佳作。可山本一郎的作品…… 无论是‘斧劈皴’的运用,还是颜料的调制,甚至题字的字体,都深得南宋古画精髓,尤其是光影效果的营造,更是突破了传统古画的局限,却又不违背古画神韵,技高一筹啊。”
顾风看着自己的作品,双手微微颤抖,却还是对着山本一郎拱手:“你的‘青绿山水’古技,确实在我之上。但我会继续研习,下次见面,定能赢你。”
山本一郎嘴角上扬,语气带着几分得意:“年轻人,有这份心是好的,但古画技讲究‘天赋 + 积淀’,不是靠努力就能追上的。接下来,该轮到你这位师弟了。”
苏墨深吸一口气,走上前:“我与你比‘工笔花鸟’古技,题材定为‘牡丹’,遵循唐代《簪花仕女图》中的‘工笔’古技,比的是‘游丝描’的细腻与‘晕染’的层次感,限时两个时辰。”
山本一郎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好!唐代工笔花鸟,我也略有研究,便陪你比一场。”
苏墨取出清代古墨,以 “狼毫小笔” 蘸满淡墨,开始以 “游丝描” 勾勒牡丹轮廓 —— 他的笔法细腻如丝,花瓣的每一道纹理都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出花瓣的厚薄变化,短短一个时辰,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便出现在宣纸上,透着唐代工笔花鸟的雍容华贵。
而山本一郎竟取出一支 “兔毫小笔”—— 这种笔毫极细,是唐代工笔花鸟的专用笔,如今已极少有人会用。他以 “铁线描” 勾勒牡丹,线条刚劲却不失细腻,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勾勒花瓣时,竟融入了唐代 “晕染” 古技 —— 以淡墨在花瓣边缘轻轻晕染,让花瓣呈现出自然的渐变效果,仿佛带着露珠的滋润,比苏墨的 “游丝描” 多了几分灵动。
更绝的是上色环节,山本一郎使用的 “朱砂” 颜料,竟经过 “水飞法” 处理 —— 将朱砂研磨成细粉后,用清水反复漂洗,去除杂质,让颜料色泽更加纯净。他以 “分层晕染” 技法上色,先以淡朱红晕染花瓣底色,再以浓朱砂点染花瓣尖端,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却让牡丹呈现出饱满的立体感,宛如真花绽放。
两个时辰后,作品完成。苏墨的《工笔牡丹图》—— 笔法细腻,色彩浓郁,严格遵循唐代工笔古技,却在 “晕染” 的层次感上稍显不足;山本一郎的《盛唐牡丹图》——“铁线描” 勾勒的轮廓刚劲有力,“水飞法” 处理的颜料色泽纯净,“分层晕染” 让牡丹宛如活物,更难得的是,他在牡丹旁画了一只工笔蜜蜂,蜜蜂的翅膀竟以 “白描” 技法勾勒,薄如蝉翼,仿佛轻轻一碰就会飞走。
评委们再次陷入沉默,最终还是那位老专家开口:“苏墨的作品,已是唐代工笔花鸟的上乘之作,可惜…… 山本一郎对古画技的理解,已远超同辈。他不仅掌握了唐代‘铁线描’‘水飞法’等冷门古技,更能将不同古技融会贯通,让作品既有古画神韵,又不失灵动,这等造诣,在年轻一代中,实属罕见。”
最终,山本一郎以绝对优势获胜。苏墨看着自己的作品,眼中满是不甘,却还是对着山本一郎拱手:“你的古画技确实高超,但你终究是外邦人,永远不懂中华古画技中‘天人合一’的意境,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文脉,你学不会。”
山本一郎哈哈大笑:“意境?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古画技比的是技法与神韵,我能画出古画的神韵,便说明我懂。启明先生,现在你该愿意以古画技指教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