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新鼎(1 / 2)

北疆总督府的议事厅内,一幅巨大的《北疆物产流通图》占据了整面墙壁。上面以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着毛纺、矿产、军工三大产业的原料产地、加工工坊和贸易路线,如同血脉般纵横交错,构成一个日渐完整的循环体系。

蓝玉抚着胡须,看着图中标注的各类数据,眼中难掩惊叹:“毛纺工坊十七处,月出毛料三千匹,不仅满足北疆军需,更通过晋商渠道销往漠南、河西,获利颇丰;龙吟谷军工连带周边大小矿场,吸纳流民、归附牧民逾万人;再加上这新建的畜产加工、皮革鞣制……林院正当年所说的‘以工代赈,产业富民’,如今竟真成了气象。”

徐尚庸手持细杆,指着地图详解:“大将军请看,毛纺之利反哺畜牧,牧民收入稳定,则边境安宁;矿场、军工吸纳劳力,则流民有所归,不易生乱;而工坊产出之利润,又可支撑北疆军政开支,减少朝廷拨付。三业相辅相成,已初步形成内循环。去岁北疆三成军费已能自给,依格物院测算,若无大战,三年后便可实现七成自给。”

“七成自给……”蓝玉喃喃重复,这意味着北疆将拥有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他看向眼前这个越发沉稳的年轻人,心中感慨。自林奇返京,北疆具体政务、尤其是格物院相关产业的统筹,已大半落在徐尚庸肩上,而他竟处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三业运转,货物往来,皆赖驼马运输,耗费时日,成本亦高。”徐尚庸话锋一转,指向图上连接龙吟谷、几个主要毛纺工坊和边境榷场之间的几条粗黑虚线,“若能以此物替代,则北疆血脉方可真正畅通。”

他所指的,正是图上标注的“实验性铁路线”。

龙吟谷外的开阔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批归附牧民和招募的工人在格物院学员的指挥下,沿着预先勘测平整好的路基,铺设枕木和特制的熟铁轨道。

“校准!必须再次校准!”赵士桢嗓门沙哑,亲自监督着最关键的一段轨道铺设,“林师说过,轨道平整度差之一分,则行车阻力增之数倍,甚至有倾覆之危!”

工匠们利用格物院设计的水准仪、拉线等工具,反复测量调整。另一批人则喊着号子,用特制的撬杠和绞盘,将一段段沉重的铁轨安置到位,再用鱼尾板和大号螺栓紧紧固定。

“报告赵所长!第一台‘龙吟一号’蒸汽机车已组装完毕,等待调试!”一名学员跑来汇报。

赵士桢擦了把汗,望向谷内工棚那巨大的身影。那是一个有着巨大锅炉和粗壮烟囱的钢铁造物,模样笨拙,却凝聚了格物院数年来在冶金、铸造、蒸汽机小型化方面的最高成就。

与此同时,在金陵皇宫深处,林奇刚刚为朱标施完针。皇帝的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比前些时日清亮了些许。他靠在软枕上,听着林奇汇报北疆近况,当听到“铁路已开始铺设,首台蒸汽机车待试”时,他枯瘦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

“以铁为路,以火为畜……闻所未闻。”朱标声音微弱,却带着一丝好奇,“此物若成,于国于民,大利否?”

“回陛下,”林奇恭敬答道,“此物不惧风雨,运力百倍于驼马,速度亦远超舟车。一旦成功,北疆三业可真正连为一体,物资流转效率倍增,边防巩固,民生改善。更可借此积累经验,未来或可推广于漕运替代、南北贯通,则我大明血脉畅通,国力必将再上层楼。”

朱标沉默片刻,缓缓道:“朕或许看不到铁龙驰骋的那一日了……但能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念想,亦是好的。”他示意侍立在旁的朱雄英,“雄英,记住你林师傅今日所言。此等利国利民之器,纵有非议,亦当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