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厂内,工匠们正围着“破浪号”忙碌,见林奇到来,纷纷停下手中活计行礼。林奇摆了摆手,径直走向工坊,召集所有匠作管事与技术骨干。他没有厉声斥责,只是将那套卡死的滑轮组摆在众人面前的长案上,声音平静:“昨日的问题,都看清楚了吗?”
负责滑轮组打造的管事满脸愧疚,上前一步躬身道:“回大人,是小的监管不力。这根连接轴的公差超出了图纸要求半分,榫卯衔接处也未打磨平整,才导致受力卡滞。”
“光认错没用。”林奇打断他,目光扫过众人,“我要的不是道歉,是解决之法。如何确保下一根轴、下一批部件,乃至所有关键构件,都不再出同样的问题?”
匠作们面面相觑,随即低声议论起来。有人提议“增加三次检查”,有人建议“改用更坚韧的精铁”,也有人提出“让经验老到的工匠专门负责关键部件”。
林奇等众人说完,才缓缓开口,提出三条方案:“第一,制作‘极限样板’。按图纸要求,打造合格部件的‘过端’样板与‘止端’样板——合格部件必须能顺利通过‘过端’,且无法通过‘止端’,用实物标准卡死精度,杜绝‘差不多’的侥幸心理。第二,关键工序实行‘双检制’:制作人完工后自查,在部件上刻下姓名;再由专职检验员复检,合格后加盖印戳,双方画押存档,出了问题,一人担责,两人连坐。第三,建立‘部件档案’:每批材料的产地、炉号,每个工匠制作的部件编号、验收结果,都详细记录在册,一旦出现问题,可追溯到具体环节、具体责任人。”
这些蕴含现代质量管理理念的办法,让在场匠作们耳目一新,细想之下又觉得切实可行。“大人高见!这样一来,咱们心里有底,也不敢再马虎了!”刚才认错的管事眼前一亮,立刻附和。
林奇当即下令推行新制,工坊内瞬间忙碌起来:老工匠带着学徒赶制“极限样板”;文书们准备档案册,登记材料与工匠信息;检验员们则拿着卡尺,重新排查已完工的部件。整个船厂一改昨日的凝重,焕发出严谨有序的活力。
三日后,更换了合格连接轴的“破浪号”再次进行试航。江面上风平浪静,巨大的硬帆鼓满风,船舵转动灵活,无论是直行、转向还是急停,都响应迅速。水师将领王景弘亲自登上船舵台,手握舵柄,操控着“破浪号”在江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忍不住抚掌大笑:“好!太稳了!比老宝船灵便十倍!林尚书,这船成了!”
林奇站在岸边,看着江面上平稳航行的“破浪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个月期限将至,龙江船厂提交了详细的整改报告与“破浪号”复测成功的记录。
林奇亲自将奏本呈送东宫,朱标在文华殿内细细翻阅,越看越是满意,放下奏本后笑道:“先生处事,果然稳妥。有了这扎实的复测结果,再加上南洋商路的利好,那些反对的声音该彻底歇了。”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低声道:“不过,内河试航成功,不代表远洋无虞。海上风浪莫测,暗礁、洋流、补给都是难题。下一步,先生有何打算?”
林奇早有谋划,从容答道:“殿下所言极是。‘破浪号’虽成,却需实战检验。臣建议,先组建一支小型船队——以‘破浪号’为旗舰,搭配三艘中小型补给船,载少量丝绸、瓷器等货物,进行沿海至南洋吕宋岛的短程贸易试航。此举有三利:一来可验证船只在远洋风浪中的性能;二来能实地勘察航线,记录洋流与港口信息;三来可通过贸易获取利润,以实际收益平息‘劳民伤财’的非议。待积累足够经验,培养出合格的船员与领航员,再图远航西洋之举。”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此计甚好!”朱标眼中一亮,当即拍板,“孤这就将此计划禀明父皇,想必父皇也会赞同。只是这第一次试航,责任重大,需派一位绝对可靠、精通航海与军务之人统领,先生认为谁最合适?”
林奇与朱标对视一眼,心中同时浮现出一个人选——此人既熟悉水师事务,又对新式船舰的性能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对大明忠心耿耿,绝非赵伯爵等人可以拉拢。
(第11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