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知道,这是将他酝酿已久的“宏大改革计划”摆上台面的最佳时机。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开口:“陛下,殿下,大将军。北伐大捷,不仅证明了‘科技强军’的正确性,更说明新政之路可行。但治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臣以为,当借此大胜之机,将新政推向更深、更广之处,为大明奠定长远根基。”
他伸出手指,一一阐述:“其一,关于经济。工部当大力扶持官营与民间合股的‘大明商号’,专门负责海外贸易。臣近日查阅南方布政使司的奏报,西洋、南洋诸国对我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需求极大,而当地的香料、象牙、白银等物产,亦是我大明稀缺之物。若能建造大型海船,组建远洋船队,载货出海贸易,利润可达十倍甚至数十倍,此乃‘开源’之上策,能极大充实国库。”
“其二,关于农事。除了此前推广的番薯、玉米,臣近日翻阅古籍,并派专人寻访民间,又寻得荞麦、燕麦等几种耐寒抗旱的作物,可在北方及山地推广,进一步扩大耕种面积。同时,当在黄河、淮河沿岸兴修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减少水患;并由大明银行提供低息贷款,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免除新垦土地三年赋税,以增加粮食产量。”
“其三,关于教育。臣以为,教育乃百年大计,如今大明既需能治国安邦的文臣,更需通晓百工、善理财政的实用人才。因此,臣恳请陛下下旨,于南北直隶及各布政使司首府设立‘实学院’,除教授传统经义外,增设算学、格物(物理)、农学、商学等实用学科。学院所需的教习,可从工部、钦天监的技术官员,以及民间的能工巧匠中遴选,为国培育真正能办实事的人才。”
朱元璋听得十分专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尤其是“海外贸易”和“实学院”两点,让他眼中精光闪动。他沉吟片刻,问道:“海外贸易利润虽高,但海船建造、船队护卫需耗费甚巨,且海路艰险,若遇风浪或海盗,损失如何弥补?另外,实学院教授‘格物’‘商学’,与国子监、府学的传统教学相悖,会不会引起士大夫不满,乱了章法?”
“陛下顾虑极是。”林奇从容答道,“关于海外贸易的成本与风险,可采取‘官民合股’之法——官府出资三成,负责提供政策支持和护卫;民间商人出资七成,负责具体运营,利润按出资比例分成,风险亦共同承担,如此可分散压力。至于实学院,并非要取代传统官学,而是作为补充——国子监、府学仍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实学院则专注于实用人才,二者并行不悖,既能保留传统文化根基,又能满足国家发展对新人才的需求,何乐而不为?”
朱标适时补充道:“父皇,林尚书所言,皆是强国富民的长远大计。儿臣以为,不必急于求成,可先从海外贸易和北方农事入手,拿出具体章程逐步推行;实学院之事,虽牵扯较广,但可先在京城设一所试点,观察成效后再推广,这样既能减少阻力,也能及时调整。”
蓝玉虽然对经济、教育这些“文事”不太懂,但他有自己的判断——国家有钱有粮,军队才能有更好的装备、更充足的补给,打仗才能更有底气。他粗声粗气道:“陛下,老臣是个粗人,不懂那些复杂的道理,但觉得林大人说的在理!只要能让国家有钱、有粮、有好兵,不管是开海船还是办学院,都该试试!”
朱元璋沉默良久,目光扫过三人,最终重重一拍桌子:“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海外贸易和北方农事,着太子与林卿牵头,联合户部、工部制定具体章程,一个月内奏报朕;实学院之事,虽需谨慎,但可先在京城设试点,由礼部协同工部筹备,朕倒要看看,这些‘实用之学’,能不能培养出不一样的人才!”
这几句话,便是对林奇新政计划的默许与支持。林奇心中一松,知道大明的发展,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稳固边防”转向“内外兼修”,从“传统农耕”向“贸易+实业”探索。
宫门外,盟友之诺
离开乾清宫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宫墙上,镀上一层金色的暖意。蓝玉难得地主动走到林奇身边,粗糙的手掌拍了拍他的肩膀,咧嘴一笑:“林小子,以前老臣总觉得你们文官只会耍嘴皮子,现在才知道,你们的脑子比我们的刀还厉害!以后在朝堂上,要是有那些酸儒叽叽歪歪,反对你的新政,跟老子说!老子帮你怼他们!”
林奇微笑着拱手:“多谢大将军。日后新政推行,少不了要麻烦大将军之处,还望大将军多多支持。”
望着蓝玉大步离去的背影——那背影依旧挺拔,却少了几分以往的莽撞,多了几分对“治国”的思考——林奇心中十分清楚,他不仅赢得了这场北伐战争,更赢得了军方核心人物的理解与支持。未来的改革之路,必然还会有阻力,还会有质疑,但有了蓝玉这位重量级盟友,有了太子朱标的坚定支持,有了朱元璋的默许,他的底气,已然大不相同。
他抬头望向冬日湛蓝的天空,心中的蓝图愈发清晰:海外贸易的船队将扬帆远航,实学院的课堂上将响起算学的公式,北方的田野里将种满新的作物,工部的工坊里将造出更先进的器械……大航海、工业革命的火种,正悄然在这个古老的帝国埋下,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天。
(第10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