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2 / 2)

老兵却轻轻一笑:“我的银子是被人骗走了,但我有手有脚,靠打猎也攒了些积蓄,饿不死的。你的银钱,我就不收了。”

对于他这样从乱世走来的百姓来说,“饿不死”已是大明莫大的恩德。他还记得早年未投义军时,家中穷得连件像样衣服都没有的窘迫。

第310章 民间疾苦

朱元璋虽自有主张,但群臣不可能允许他只带几百人就离开大队。毕竟再往前便是长城之外,塞 ** 古诸部虽多已归附,仍有部分暗中蠢动。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万一朱元璋遭遇不测,在场所有人自尽也难赎其罪。朱元璋虽不情愿,也只能在与老兵谈罢之后,返回大部队。

刚回营帐,冯胜、汤和与蓝玉便闻讯赶来,齐齐跪地请罪。

汤和与其他两位国公显得颇为局促,毕竟军户的问题根源在于勋贵阶层,而他们位居勋贵顶层,自然难脱干系。

朱元璋并未多加责备。经历了多年反腐肃贪,他已明白单靠自身力量难以杜绝下属的贪腐行为。

尽管朱元璋对贪腐惩治严厉,但随着年岁渐长,旧弊再次浮现。之前涉及重罪的勋贵已在胡惟庸案中被清除,如今留下的,大多还算持身端正。有时也不能全怪他们管束不严,人的天性往往如此。

所幸问题发现得早,卫所改革已经开始推行,内地卫所被大量裁撤,改设郡县,边地也换成了常备军。军中世袭的百户,朱元璋也已示意朱棣着手清理,相信往后会有所改善。

朱元璋只是不动声色地将三人遣退,未再深究此事。

一旁的朱高炽好奇问道:

“皇爷爷为何不斥责他们?军户的问题,他们定然知晓部分内情,此前隐瞒不报已是重罪。”

朱元璋神色复杂地笑了笑,慈爱地抚了抚朱高炽的头。

“事情没那么简单。勋贵之间盘根错节,即便他们自身清白,但为了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有所隐瞒,也是人之常情。”

“况且改革已经推行,事情大体过去了,何必再揪住不放?”

朱高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朱元璋却略带感慨道:

“其实今日见到那名老兵,朕反而有些欣慰。”

“欣慰?”朱高炽更加不解。

“你自小长在燕王府,是皇室子孙,恐怕也未曾真正到贫苦百姓家中看过吧?”

朱高炽回想片刻,确实没有,但仍说道:

“在书院时,姐夫曾让我们去家境贫寒的同窗家中帮忙。”

“嘿,你也不想想,北平城郊不少田地都是你爹的,租给百姓耕种,租子不高。能让孩儿去书院读书的人家,哪会是真正的穷苦人家?”

朱高炽有些不好意思地点头。类似的话,何秋也曾说过,只是他当时未能完全理解。

“朕年少时家境贫寒,后来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一路走来,有些事不提也罢——易子而食在当年也是常事。”

“待朕坐了天下,有次出宫巡视,撇下随从,只带几名护卫去了真正的百姓家中。那情形与元末时相差无几,朕心中实在不甘!”

“你可知道,那户农家连过夜的粮食都没有,茅草屋顶破漏,一旦下雨便四处漏风。”

“而且出来接待朕的只有男丁,不见女眷,你可知这是为何?”

朱高炽迟疑道:

“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女眷需要回避吗?”

朱元璋对此不屑一顾。

“别听那些读书人胡说八道,民间百姓真正懂这些的有几个?女眷难道不下地吗?若是回避了,谁来打猪草?就像裹小脚,你可曾听闻寻常农家女子裹脚?就连你祖奶奶,当年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不也未曾裹脚?”

“那究竟是为何?”

朱元璋语气低沉地答道:

“因为没有衣裳可穿啊!”

朱高炽大为震惊,他万万没想到竟是这个缘故。他一直以为师兄陈四维的家境已经够差了,却未曾听闻竟窘迫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