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 / 2)

“云南现在的商贸主要依赖茶**道,来往次数少,能运送的货物量也十分有限。”

土司们纷纷点头。茶**道途经云南,能给当地带来的商品并不多,多数不过是些针线之类的小物件,但即便如此,也已令这些土司感到满足。

他们非常缺乏手工业制品,自己无力生产,生活中却又缺不了,因此不得不忍受高昂的差价,明知吃亏也要与茶**道上的商人交易。

一些机灵的人已经猜到何秋接下来要说什么了。果然,何秋语气振奋地说道:

“一旦金沙江水道开通,茶**道就将成为历史!中原的物产可以沿着江水大量运入云南,而云南本地的铜矿、茶叶也能顺利运出。这其中巨大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将归各位土司所有。”

何秋这番话,比之前提及开矿更让土司们动心。在采矿方面,他们能分到的收益有限,最多只是喝点汤水。

可如果中原物资真能大量进入云南,价格势必下降,更多百姓也能用得起。

而土司们手中的皮毛、茶叶等物产,都能换成大明的货物,关键在于,这些利润中的大部分并不会被沐春等人占去。

这是多大的利啊!

土司们对开凿金沙江水道更加迫切了,当场就联名写奏章上报朝廷。

一回到各自领地,他们就开始搜捕那些已被大明击溃的土司残部,将这些人押送到东川,下矿劳作。

一时之间,整个云南再次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

跋涉数千里,来自云南的**以及土司们的奏章终于送达京城。

奏折首先递到通政司。通政司官员在整理各地奏章时,见到这份厚厚的云南来折,都不由得心头一紧。

折子开头就标明这是一封**,而**所涉通常不是小事。

想到历史上着名的**,比如王安石那一封,更令人紧张的是,奏章中还有云南军将们的联名——这些戍边十几年的将士,究竟意欲何为?

通政司官员战战兢兢地读完奏折,先是沉默片刻,庆幸并未发生什么大变故。

但随即便轰动了——云南发现了大型铜矿!

云南将领请求朝廷派人修建水道,以便将开采的铜矿运往内地!

朝廷缺钱是众人皆知的事,如今突然听说云南那偏远之地竟蕴藏丰富铜矿,许多人顿时议论纷纷。

虽是好事,但这些武将何时学会了上**的手段?

接着看到的另一封奏章更让人吃惊:一大群土司联名上奏,希望朝廷开发金沙江水道?

尽管心中充满疑惑,但无人敢压下这份奏折。这不仅关乎三十万云南官兵,还涉及当地土司的请求,两者合一,已是关系云南安定的大事。

通政司的消息传得极快,没过多久,朝中重臣们就都知晓了:云南发现了一座大型铜矿,众人纷纷上奏请求开凿金沙江水道。

这其中,最激动的是郁新。他在家中闻讯,险些欢喜得跳起来。

身为大明的户部尚书,并不好当。偌大的一个国家,几乎没有一日是无灾无难的,各地总有些小灾小难需要赈济,还要负担天下官员的俸禄。

这些事足以让户部尚书愁白了头。何况眼下郁新身上还有个污点——军粮被盗一事,明白人都知道与他关系不大。

可这不代表他能安然过关。朱元璋也是人,也会迁怒于人,只不过之前他的重心都放在储君之位上。

召朱棣进京继承太子之位,这样的大事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安排妥当的,直到如今才渐渐稳妥。

但郁新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朱元璋的压力。即便朱元璋不开口,这段时间也有不止一人上奏,称郁新不堪大用,不应继续担任户部尚书。

郁新心里很清楚,这多半是他手下的两位侍郎,看中了尚书之位,迫不及待想把他从这个位置上挤下去。

如今云南出了这样一桩大事,若是他能主动请求外放,谋得修筑水道的差事,跳出京城这个漩涡,或许是个不错的出路。

东宫之中,朱棣得知消息后,立刻察觉这背后定有何秋的手笔。虽然不知为何本该前往贵州的何秋仍在云南逗留,

但这开发铜矿、修建水道的做法,不正是何秋当年在北平所用的那套吗?

而且这与当前推行的新政相呼应,又能团结一众土司,正是何秋常说的“团结大多数”。

至于那些不愿归附的土司,下场恐怕不会太好。以朱棣对沐春等人的了解,就算多给他们几个脑袋,他们也想不到这样的办法。

第288章 争抢美差

朱棣颇有感慨地对身旁的徐氏说道:

“何秋这小子,就算去了贵州,也不肯安分!真不怕父皇再针对他吗?”

徐氏略带紧张地问:

“何秋又惹出什么事了?”

朱棣便将刚得到的消息告诉了她。徐氏初闻也是震惊不已——何秋竟能说动云南的将领?

姚广孝身为僧人,不便进入东宫,只在京城一座寺庙挂单。如今朱棣有话想说,也只能对徐氏倾诉。

“你看这小子,本事还真不小。一个贵州的官员跑到云南,画出这样一张大饼,竟帮朝廷化解了云南几十万戍卒心中的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