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2 / 2)

汤昭猛地一拍大腿,对冯诚说道:

“不管了,这事我干了!”

第281章 运输问题

“这又不是什么难事,谅那东川土司也不敢与我大明对抗,直接派兵将铜矿围起来,找人开采便是!”

冯诚无奈地看着汤昭,连忙解释。

“你这不是犯糊涂吗,铜矿采出来了,可怎么从云南运出去?”

“这可不是小事!眼下云南道路崎岖,每日能往外运多少东西,你心里不清楚?”

汤昭一时答不上来。他在云南征战多年,自然明白此地的交通有多艰难。

从云南往四川去,山峦起伏,极难通行;往湖广方向稍好一些,虽有一条水路,运人运盐尚可,但铜料沉重,一船根本装不了多少。

汤昭眼巴巴望向何秋,说道:

“想必良乡侯早有良策,否则也不会提起这件事。”

何秋含笑点头:

“我确实有个法子,不仅能在云南开矿,还能在当地发展冶炼,把大部分利润留在云南。”

延长产业链的道理,古人也是略知一二的。

冯诚忍不住催促:

“良乡侯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何秋心中暗喜。只要他们按自己说的去开采东川铜矿,就等于上了燕王这条船。一来二去,三位国公都将站在朱棣身后,即便将来陛下有所动摇,也难以动摇燕王的储位。

不等二人再催,何秋便细细道来:

其实很简单,不直接碰铜矿收益——这部分的利润碰不得,陛下眼里揉不得沙子。若想从中谋利,无异于赌上身家性命。

开采之事可交给云南各地土司,让他们也分一杯羹,命他们从安南等地抓人来采矿,避免汉人下矿冒险。这样一来,土司之间难以齐心,叛乱风险自然降低。

冶炼则交由汉人主导,可向朝廷和燕王要人。燕王在北平所建的高炉旁,正有一批受过何秋指点、精通冶炼的工匠,由他们来冶炼,产量必能提高数成。

至于冯诚二人的财路,就在脚下这座昆明城。昆明距东川仅一百五十余里,其间再无大城。商贾往来,必在昆明停驻。若二人买下城中土地,修建商铺客栈,待铜矿大规模开采,钱财自会源源而来。

何秋在此留了一手:不让冯、汤二人直接插手冶炼。若他们掌握了冶炼技术,日后恐成西南大患。

冯诚和汤昭虽遗憾不能直接从铜矿获利,也明白这是上策,不敢试探圣意。

但冯诚仍有疑虑:

“可你还是没说,铜矿大规模开采后,究竟要怎么运出去?”

何秋意气风发地答道:

“我有两策!一是向北修通金沙江航道,借水运将铜料直送长江,一路运往京师。”

“除此之外,还可打通从昆明向南的出海口,利用海运将铜料运往江南。”

何秋接着补充。

“这两条路线,河运相对稳妥,但所需花费也更多;走海路则风险较大,然而每次运量更大,成本更低。”

“至于陆路这一段,可以从北平调派人手,在云南修筑道路。我在北平建有水泥厂,水泥铺路极为便利,成本也比以往的方式低得多。”

冯诚稍作思考,便觉得何秋提出的两个方法确实容易实施。金沙江上本就有水路运输,只是过去不受重视,某些河段较难通行。

运送人员尚可,运送货物难度稍高,但只要朝廷认真修缮,想要运货也不成问题。

至于海运……汤昭的父亲汤和曾在福建等地剿灭倭寇,那群人十分麻烦。若要走海路,水师力量必不可少。

幸好朝中仍有当年鄱阳湖水师的老班底,重建起来并不困难。只是如此重大的决策,朝廷未必能够下定决心。

冯诚衡量再三,最终还是咬牙答应下来。

“好,就这么办!我这就写信给沐春,让他回昆明。我们四人好好商议,再向朝廷上奏!”

汤昭有些糊涂,他不确定何秋的办法是否真能奏效,追问道:

“照你的方法,我们不开采铜矿,收益岂不是少很多?一年能保证十几万两收入吗?”

何秋在心里估算了一下,轻轻摇头。汤昭顿时心头一沉——难道费这么大力气,连一年十几万两都赚不到?

却听何秋说道:

“这事还不好说。一旦东川铜矿大规模开采,商路打通,只要当地铜料能够运出,其他货物也能跟着流通。每年坐地收钱,收个几十万两应该不成问题。至于更多,我也不能保证。”

汤昭心跳几乎停止——几十万两?老天!

他原以为何秋摇头是因为达不到十几万两,没想到竟是因为收益远超这个数目。

而且何秋接着又说:

“如果汤将军觉得还不够,还可以在东川铜矿附近新建一座城池,里面的规划全由你们决定。”

“这样一来,就能收两道钱。即便商路不够繁荣,一年应该也能多赚十几万两。”

十几万两加上几十万两,还是几十万两,但这不就接近一百万两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