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2 / 2)

何秋的宅院里,此时朱高煦和弟弟朱高燧都已到来,连蓝玉也带着常茂一同前来。

面对朱元璋颁下的旨意,众人却其乐融融,笑容满面。

起初朱玉颖和朱高煦还不明所以,在屋里愤愤不平,觉得朱元璋做得太过偏心朱允炆。

但在何秋与蓝玉解释之后,他们才明白,这并非坏事,反而是他们父王能够进京担任储君的先兆。

朱玉颖脸上微红,略带羞涩地说:

“唉,还是委屈夫君了,若是……”

蓝玉在一旁嗤笑:

“你也别装了,瞧你满脸高兴的样子。”

对蓝玉的话,朱玉颖只轻哼一声,朝何秋眨了眨眼,便回屋照顾何栋去了。

蓝玉的心情颇为沉重。毕竟朱允炆算是他的甥孙,多少有些亲缘关系;若是换成朱棣,那可是与他有过生死之仇的人。

一旁的常茂还愣愣地问道:

“舅舅,你说陛下会不会让允熥当太孙啊?”

蓝玉听得一肚子火,这孩子怎么半点政治眼光都没有。

他没好气地答道:

“要是允熥做太孙,何秋怎么可能被贬去云南?顶多降职,但一定会留在京城,继续教导皇孙的事也不会丢。”

他叹了口气,无奈地说:

“常茂啊,我看你以后还是老实跟着我在凤阳修书吧,没事别到处乱跑了。”

常茂心里有点失落。他其实挺希望朱允熥能当上皇孙的,毕竟那孩子身上流着他们常家的血。

何秋笑着说道:

“既然从藩王里选,那自然是燕王最合适,换作其他人,恐怕难以服众。”

蓝玉望着何秋,情绪有些复杂。当初他曾派人刺杀何秋与朱棣,可如今竟又和他们站到了一起。

这世道,真是说不清啊!

只能说,太子走得太早了。如果朱标还在,蓝玉说什么也不会和何秋、朱棣走到一起的。

“何秋,你得告诉朱棣,以后绝不可欺负允熥!”

何秋笑眯眯地回答:

“这事全凭陛下定夺。不过我想,无论谁登基,都不会亏待允熥殿下的。”

何秋话说得很谨慎,绝不让人感觉他们已认定朱棣必为储君。

毕竟最后一步往往最危险,多少人就在这临门一脚前倒下。

仅仅三天后,就在何秋收拾好行装准备动身前往龙场时,朱元璋突然下诏,废朱允炆太孙之位,改立朱棣为太子。

“大局已定!”

何秋激动地一拍手。虽然过程波折,但朱棣终究还是成了大明储君,而且没有经历靖难之役,对国力的损耗就小多了。

何秋高高兴兴地打点好行李,把朱玉颖和何栋留在家中,只带了几名家丁随行,以防路上不测。

陈四维执意要跟何秋一起去龙场,何秋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一行人悄悄离开京城。原本想看何秋笑话的朱允炆,此时已自顾不暇,他已成为天下最大的笑话。

……

很快,北平迎来了传旨太监。宣读诏书后,他满脸堆笑地对朱棣说:

“今后咱得叫您太子殿下了,还望将来殿下多关照。”

朱棣笑了笑,命家丁取来一大把银钱赏给太监。那太监再三推辞,才终于收下。

待太监回京复命,整个燕王府顿时一片欢腾。

朱棣成为太子,意味着他们就是未来皇帝的潜邸旧臣。

他们相信朱棣不会像朱允炆那样被废——在他们眼中,朱棣比朱允炆强太多了,两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朱棣脸上带着感慨,温言让徐氏先去收拾行李,又请来道衍。两人静静地坐在园中对饮。

朱棣率先畅饮一壶,打了个酒嗝,目光 ** 地开口。

“我曾盼望这一日,却不料来得如此之快,心中百感交集,竟不知如何言语。”

他转而望向一旁 ** 的道衍。

“你可知为何如此?”

道衍淡然一笑,并不介意朱棣的称呼。

“殿下醉了。”

“这才刚饮,怎会醉?”

“酒不醉人,人自醉。”

朱棣放声大笑。

“不错,酒不醉人人自醉。”

“大师可知,幼时我极羡慕大哥。他是父皇嫡长子,无论多忙,父皇每日必亲自教他读书习字,至少也要见上一面。”

“而我们兄弟三人只能自行完成课业。若功课不佳,必遭责罚;若是大哥,父皇却会耐心询问缘由。”

“后来大哥立为太子,虽年纪尚幼,我们却已懂得君臣之别,相处时难免拘束。可大哥全不在意,一连十余日让我们明白,他仍是昔日兄长,情谊未变。”

“只是他既为太子,便常往通政司学习政务,与我们同窗之时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