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2 / 2)

汤和点头,神色沉闷。蓝玉却更加激动了。

“若真如此,我更该为他讨个公道!”

汤和语气冷淡。

“你且想想,逼得王弼以死自证、却仍不肯供出的那人,能是谁?”

蓝玉并非蠢人,只是被王弼的死讯冲昏了头。汤和这一提醒,他也察觉出异常。扪心自问,王弼扛不住的事,他蓝玉就扛得住吗?如今已不是太子朱标辅政的时候了。

想到这儿,蓝玉脚步一滞,竟有些不敢进京。

但这迟疑只停留片刻,胸中那股豪情又涌了上来。

他坚定地说:“汤国公,事到如今,若我不替那傻子讨个说法,朝中还有谁会为他说话?我不愿他死后还背着污名!”

汤和神情复杂,低声问:“你可想清楚了?这背后很可能是东宫——我正是因此才自请离京的。”

蓝玉点头。他怎会不明白?如今京城中,能让王弼宁死也不供出来的人,除了太孙,还能有谁?

汤和凝视他良久,终于露出一丝笑。

“你呀,就爱逞英雄。不过也好,你愿意护着咱们这些勋贵,等我死后,由你来护着大伙,未必不是件好事。”

蓝玉欲言,却被汤和挥手打断。

“但你这样孤身进京,查不出什么。我劝你去找锦衣卫,他们或许有些线索。”

蓝玉脸色一沉。他早听说此事与锦衣卫有关。

见他神情,汤和知他还未知晓京城近况,便解释道:“这回锦衣卫也是被人拖下水的。有人往衙门递了举报信,他们不得不查。听说何秋还派了徒弟去提醒王弼小心,可惜没起作用。”

蓝玉疑惑:“这么说,和锦衣卫无关了?”

汤和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多半无关。何秋毕竟是燕王女婿,若他为打击太孙而针对王弼,倒也说得通——但可能性不大。”

蓝玉默然。确实,何秋若敢如此,朱元璋岂能饶他?

他正欲开口,却见远处一队锦衣卫策马而来,飞鱼服、绣春刀,格外刺眼。为首之人,正是何秋。

“他怎么来了?”蓝玉心中疑惑,驱马欲上前询问。

何秋也瞧见了蓝玉一行人,勒马转向他们走来。见到蓝玉,他脸上露出几分欣然:

“真巧,陛下命我来接你回京。”

蓝玉的心情与何秋截然不同,他策马上前,怒声质问道:“何秋!你老实告诉我,王弼的事到底怎么回事?今天不给我一个说法,我绝不罢休!”

何秋无奈地揉了揉太阳穴,解释道:“这件事背后牵扯太深,我一时也看不透,实在没法跟你说清楚。”

汤和及时出面拦住了蓝玉,转而向何秋询问:“你说你是奉了陛下的旨意,来接蓝玉回京的?”

何秋点了点头。汤和沉吟片刻,心里便明白了——王弼一死,东宫武勋中便少了个能担当重任的人,无论朱元璋出于什么考量,此时召蓝玉回京都是一步好棋。

常茂也凑过来问道:“陛下有没有叫我也回去?”

蓝玉没好气地推了他一把:“关你什么事?一边待着去!”常茂缩了缩脖子,悻悻地退到一旁。汤和、蓝玉与何秋三人重新回到空地处继续交谈。

何秋神色复杂,轻叹一声:“这件事要说与我无关,也不尽然。毕竟线索是直接送到锦衣卫衙门的,我推脱不了。只是不知是谁,竟能把信悄无声息地塞进衙门里,逼得我们不得不查。”

汤和点头表示了解——他在京城时就已经听说了此事,但仍追问:“投信的人,到现在还没查到?”

何秋面色凝重地摇头:“不瞒信国公,为此事我已经被陛下严厉斥责过了。但深更半夜往衙门里丢一封信,留下的线索实在太少,至今毫无头绪。”

汤和捶了捶发酸的双腿,索性席地而坐,悠然长叹:“王弼啊……他还是只适合打仗。战场上非黑即白,朝堂上却尽是弯弯绕绕。他本就不该进京,这下倒好,被人算计至死,也算是替人顶了罪。”

蓝玉闷哼一声,没有接话。汤和所说的“替人受过”,指的正是朱允炆。但眼下局势未明,蓝玉也不便对这个名义上的甥孙多加揣测。

何秋细细分析道:“这案子真要查下去,阻力必然不小。即便真能水落石出,谁又知道陛下会作何打算?他是否真愿意为王弼讨回公道?”

提到这一层,连汤和也沉默了。他不敢保证案情大白后,朱元璋一定会追究到底。更何况,如此大案,证据岂是那么容易取得的?

蓝玉同样神情黯然。他突然想到一个最可怕的可能——万一太仓案与朱标有所牵连,他该如何自处?若是朱标生前曾动过军仓粮食,王弼知情却为保全太子身后名而缄口不言……这并非全无可能。

但转念一想,蓝玉又暗自摇头。他自认为了解朱标——太子殿下与陛下一样,最恨贪腐之辈,怎会去动军粮的主意?

东宫用度充足,即便朱标有额外开销,也有蓝玉支持——他征战所得颇丰。

汤和对焦躁的蓝玉劝道:

“蓝玉,稍安勿躁。你既有决心追查到底,此时不该气馁,战场上的豪气何在!”

蓝玉长叹一声,闷闷点头。

何秋沉思片刻,向蓝玉提议:

“凉国公,陛下既命我接您回京,有意由您接替定远侯之位,不如您就光明正大身着孝服入京,迫使众人不得不查!”

蓝玉眼神渐亮,觉得此计可行。

汤和捻须沉吟:

“你是让蓝玉去为王弼哭灵?”

何秋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