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定远侯之死
师徒二人正品茶,王申匆匆进来禀报。
“何指挥,曹国公求见。”
何秋心下诧异,他与李景隆并不熟络,当初李景隆与方孝孺前往北平时,何秋忙碌不堪,未曾多理会他。
但何秋未敢怠慢,对王申道。
“快请。”
很快,李景隆走进来,面带愁容,见何秋师徒在喝茶也不客套,直接坐下,自顾自倒了一杯。
随后看向何秋道。
“良乡候,你莫非真想置定远侯于死地?”
何秋心念一转,已知其意,叹息道。
“是不是外面都说,这事是我们锦衣卫挑起的?”
李景隆点头,他正是听闻此讯才来找何秋。
何秋无奈道。
“这么说也没错,但此事是有人深夜向锦衣卫投举报信,我们不得不处理。若置之不理,等陛下知晓,我岂不也要掉脑袋?”
李景隆首次听说有人举报,下意识看向一旁的王申问道。
“当真?”
王申也是一脸苦涩,点头称是。
李景隆急切道。
“那信呢?能否从笔迹查出是何人所为?”
何秋摇了摇头道:
“信的原件我已呈给陛下了。之前锦衣卫查了三四天,也查不出什么线索,毕竟是深夜行事。”
李景隆神色黯然,重重拍了拍桌案。
何秋看着他说道:
“况且,你要救定远侯,也不该来找我啊。”
他随即把先前对陈四维分析过的内容,拣了一部分简要告诉李景隆。
李景隆听得眼中发亮,拍腿说道:
“原来如此!多谢良乡候指点,改日请你饮酒!”
望着李景隆匆匆离去的背影,何秋只能在心中祝他顺利。他总觉得道衍的谋划不会让王弼这么容易脱身。
李景隆得了何秋的提示,本打算直接去见朱允炆,转念一想觉得仅凭自己不够稳妥,便又去请魏国公徐辉祖同行。
徐辉祖虽是徐达之子,与朱棣有姻亲,却始终支持太子一系,如今更倾向朱允炆。他的话,朱允炆还是能听进去的。
二人一同求见朱允炆,费尽唇舌,总算说动了他。
从东宫出来,李景隆满面春风,喜气洋洋地说道:
“太孙既已答应为定远侯求情,我这就去侯府报个信。”
徐辉祖点头应允。他肯破例出面说情已属难得,平日从不插手这些事。报信的事自然落在李景隆身上。
何秋派的锦衣卫一直暗中跟着李景隆,得知他面带喜色往定远侯府去,便明白朱允炆应是松口了。
他笑着对陈四维说:
“这下可满意了?定远侯应当能保住了。”
陈四维喜形于色,不好意思地说道:
“幸好近日弹劾定远侯的奏章虽多,陛下却始终未作处置,否则哪还有转圜余地?”
何秋看着欢欣的陈四维,心中暗叹年轻人终究天真,却也不说破,只道:
“若定远侯此次得救,恐怕会被调往西南边境吧?京城是非之地不宜久留,不如去边疆重操旧业。”
陈四维不自觉点头道:
“正是。当年在北平时,定远侯随凉国公纵横沙场,这样的英雄合该镇守边陲,困在京城实在委屈。”
不料欢欣未持续多久,新的消息传来——定远侯死了。
陈四维难以置信地瞪大双眼:
“曹国公不是去报喜了吗?太孙既答应求情,陛下定会网开一面,怎么会突然身亡?”
回报的锦衣卫小心翼翼道:
“具体情形属下也不清楚,但定远侯确实殁了,曹国公已哭着进府吊唁。”
陈四维怔在原地,半晌无言。何秋心中却是一凛——果然不出所料,若真是道衍布局,绝不会就此收场。
何秋沉声问道:
“将经过细细道来。”
那名锦衣卫磕磕绊绊地将事情始末禀报给何秋师徒。
李景隆抵达定远侯府时,王弼已经离世,二者之间可能仅隔了一个时辰,只是侯府的下人发现得稍晚。
他们随李景隆进入府中,李景隆刚说到太孙会帮忙求情,管家便兴冲冲地去寻王弼。不料没过多久,府内便传来一片哭声。
原来管家进屋通报时,才发现王弼早已自刎身亡。此前王弼表示想独自静一静,管家并未多想,任由他在房中待了半日。
何秋不禁叹息,觉得这位老将军太过刚烈,换作是他或许会选择活下去。
他转头看向眼圈泛红的陈四维,吩咐道:“你若是有心,就代我去一趟定远侯府,送一份丧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