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2 / 2)

第232章 孔家的问题

大朝会上,一名御史突然出列奏报:“陛下,臣恳请清查孔家田亩。按现行律法,孔家亦不能例外。如今山东清田进度迟缓,症结正在于此。”

满朝文武顿时哗然。不少文臣措手不及——这可是圣人后裔,岂能如此对待?

当即有人反驳道:“陛下当年钦赐的祭田明文免税,岂能出尔反尔?”

但更多官员对此不以为然。如今新政之下,各大世家皆受制约,孔家凭什么独善其身?孔子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人家族更应表率天下。

“新科进士尚不能免税,皇庄亦需纳粮,孔家安能例外?”

“简直……有辱斯文!”

朱元璋高坐龙椅,静观群臣争辩。对这场 ** 将引发的争议,他早有预料。

无论初始争执多么激烈,最终定会形成共识:孔家田亩必须清查,税赋更需一体缴纳。

还是那句老话,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众人利益皆受损时,孔家这个特殊的存在就显得格外碍眼。再说孔家除了孔子圣名的光环,族中连一个正经官员也没有,又有谁会豁出性命替他们卖力?

朝堂上这些官员,可不是那些容易冲动的年轻学子,岂会被孔圣之名轻易震慑?

正当群臣争执不休,最初站出来的那名御史再次开口:“臣私下查过孔家拥有的土地。当初陛下赐予祭田两千顷,孔家历代又得皇家所赐祭田六百五十顷,再加上每年不断侵占的田地,总计不下五百万亩!”

这一数字令满朝大臣震惊。此前无人将这些数据汇总告知,他们虽知孔家田产不少,但超过五百万亩实在惊人,已堪比一个大县的面积,且这些土地多数是祭田,不需缴纳赋税。

至于其余数百万亩私田,依照以往朝廷征税情况,孔家所缴恐怕也微乎其微。

如此一来,再无人愿为孔家说话。一家独占山东约五百分之一的土地,却不纳粮税,当地百姓如何活得下去?难怪山东成为白莲教起义频发之地,百姓负担太重了。

见有人开始抨击孔家,刑部尚书杨婧或许是出于趁势追击之意,也出列奏报:“曲阜孔氏子弟在地方上多行不法,诸如打死家奴、强买强卖、淫辱民女、放 ** 、兼并土地等,主支欺压旁支,连孔氏同宗也有不少人难以忍受。然而民间不敢告发,官府不敢追究,臣此前亦不敢多言。”

朱元璋对这些情况早有耳闻,但一直不便对孔家动手,正是担心朝中文官阻挠。此刻见文官们个个面色难看,他心中大感痛快。

想起锦衣卫密报中孔家家主所言,朱元璋怒火中烧,决心此次定要严加惩治。

正当朱元璋冷眼旁观时,礼部尚书李原名也站出来说道:“臣听闻,孔家家主孔希学每逢春秋大祭,不守礼法,不仅饮酒,还与妇人举止亲昵。”

群臣哗然。若说刑部杨婧所奏尚属小过,孔家或可交出部分旁支顶罪了事;礼部尚书李原名这一刀,却是扎在了孔家要害。

当代衍圣公孔希学代天子主持春秋大祭,竟如此放纵,是为不忠;在此祭祀孔子的大典上不守礼法,亦为不孝!于这封建礼教森严之世,孔圣后裔竟出不忠不孝之人,若再加先前所举枉法之事,便是不仁不义。

一连数项罪名压来,孔家顿时成了无人愿沾的污秽之物。

朱元璋骤闻李原名所奏,亦勃然大怒。在明朝,祭天绝非小事,而今竟得知孔家在祭祀中如此不敬,朱元璋恨不得立时将孔希学撕碎。

看着百官一一揭发孔家恶行,朱元璋眯起双眼,沉声发问。

“各位爱卿对于孔家的处置可有见解?”

左都御史赵勉上前一步,启奏道。

“臣以为陛下可命衍圣公闭门自省,削减俸禄即可。他终究是孔子后裔,当以劝导为主。至于其他违法的孔氏族人,则交由刑部按律惩处。”

杨婧随即提出异议:“仅凭孔希学在春秋大祭上的表现,就当褫夺其衍圣公封号!如此不忠不孝之人,若非孔子血脉,理应问斩!”

一位大臣出面调解道。

“陛下贵为天子,岂能因小过剥夺臣子官职,此举有失仁德。”

其余臣子心中暗忖:陛下何时宽厚过?为何独对孔家另眼相待,此言莫不是要将孔家置于死地。

朱元璋听闻众臣议论许久,仍未得到合意之策,不悦地追问。

“可还有其他建议?”

群臣顿时默然。若换作寻常百姓,早已建议陛下抄家灭族,但孔子后裔终究特殊。

无人敢劝陛下施以重手,恐在史册留下污名。此议一出,必遭天下读书人口诛笔伐。

为官者谁不珍惜清誉?尤其在朱元璋麾下,贪赃枉法必遭处决,权柄与名声更需慎重权衡。

朱元璋见状愈发恼怒,看来还是低估了孔家在臣子心中的分量。

一时之间,这位惯用雷霆手段的帝王也对孔家无可奈何。

不论文人内心作何想法,孔子始终是尊崇的象征。平日相安无事,一旦触动,必招致非议,令人烦不胜烦。

朱元璋也不愿再贬斥朝臣。先前晋王案已牵连众多,若连续兴起大案,朝中将缺乏经验丰富的官员。

第233章 削王号

何秋在教导皇孙时,便以朝中热议的孔家之事为题,让众人评议可否提出更佳建议。

听闻孔家独占五百余万顷田地,所有皇孙皆愤慨不已。

要知道他们父王的封地尚且不及此数,孔家竟如此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