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2 / 2)

“此事……是否与曹国公有关?”

她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曹国公正在附近练兵,船队出事,他确有下手之可能。

蒋瓛摇了摇头,心想杨婧大概是被气糊涂了。

曹国公是坚定的东宫一派,陛下彻查太子身故的案子,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参与凿船?

杨婧话刚出口,自己也意识到说错了。

这件事不太可能是曹国公做的,恐怕是有人故意要让他们往这个方向想。

赵勉倒是很平静,安慰杨婧说:

“我们只要如实上报朝廷就行了,陛下自然会查清一切。”

蒋瓛也点了点头,心里却隐隐感到蹊跷,这手法实在太过熟悉。

当年小明王乘船遇难,不也是同样的套路吗?那时做这件事的,又是谁呢?

第220章 血腥的朝堂

回到京城仅三天,蒋瓛就被打入大牢,他之前的预感果然没错。

派人凿船的手法确实出自熟人之手,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手下的指挥同知吴华。

愤怒的朱元璋对他咆哮道:

“你不想做锦衣卫?你就是这样做事的?”

蒋瓛心中一片冰冷,什么叫有苦说不出,他算是体会到了。

虽然蒋瓛并未参与此事,但手下出了叛逆,他逃不过一个御下不严的罪名。

更何况此事牵涉到太子之死,蒋瓛也只好在牢里等待最终的处决。

一开始他还对吴华涉案感到不解,但在狱中待了几天后,一切都渐渐明晰起来。

锦衣卫本就是为皇帝处理隐秘事务的机构,经办大案无数,手上沾满鲜血。

这样的组织最需要获得君主的信任,然而太子对锦衣卫的态度十分明确——厌恶。

可以预见,如果太子继位,锦衣卫要么被废除,要么沦为无足轻重的衙门。

面对这种局面,蒋瓛自己打算急流勇退,离开锦衣卫,而吴华等人则希望拥立一位亲近锦衣卫的太子。

他们会做出这样的事,并不令人意外。

秦王朱樉身患疾病、性情暴戾,命不久矣,只要朱元璋眼睛不瞎,就不会选他做太子。

于是晋王朱棡便成了吴华的目标。朱棡除了三卫兵马外,几乎没有什么支持者,连亲家颖国公也站在太子一边。

如果此时锦衣卫投靠朱棡,助他扳倒太子,将来必受重用。

更何况朱棡心胸狭窄,若他登基,势必大兴牢狱,届时锦衣卫的地位可能比如今更高。

可惜吴华算到了开始,却没料到结局。他们虽然与晋王勾结,成功谋害了太子,但最终晋王并未成为太子。

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将他们一网打尽,吴华原以为朱元璋为了颜面不会深究太子之死背后的阴谋,却没想到朱元璋比他想象中更加决绝!

随后,整个锦衣卫系统遭到朱元璋的血腥清洗,凡是与吴华有牵连的人,一律下狱待审。

朱元璋又查阅从晋王那里搜出的书信,凡是与晋王有来往的文武官员、勋贵外戚,无一幸免。

锦衣卫已残,无人可用?没关系,赵勉调任吏部尚书,杨婧升为左都御史。

一个负责抓捕,一个负责调配人手,两人紧密协作,朱元璋的行动迅速展开,转眼间朝堂上下弥漫起一片肃杀之气。

何秋算是开了眼界。早年的胡惟庸案、空印案他未曾亲历,只在书中读到牵连之广。而眼下这场 ** ——或是吴华案,又或是别的名头——单是锦衣卫内部就抓捕了上千人,京中锦衣卫几乎只剩几位养老的闲职。

多名顶尖侯爵被朱元璋拿下,文官下狱者亦达数百之众,而这仅仅是个开端。

何秋不禁咋舌,头一回见识到将百官视若草芥的场面,也难怪后世朱元璋的形象如此不堪。就连那张流传甚广的朱元璋画像,面目也颇为古怪,难说其中没有文人刻意抹黑的痕迹。

何秋暗自庆幸自己尚未正式为官,眼下挂着太孙老师的虚衔,并非实职官员。

他正旁观得入神,却见有人意图抽身。

蓝玉走到何秋面前,神色疲惫地开口:

“帮我想个法子,我想辞官归隐,只担心陛下不允。”

何秋心中讶异,史书上蓝玉可未曾有此一举,何以突然萌生退意?

他连忙问道:“怎么突然打算辞官?”

蓝玉瞥他一眼,语气复杂:

“我本是太子一派,如今太子薨逝,说起来也算我护卫不力。况且太孙未必需要我的支持,不如早日闭门归家,做个富家 ** 稳度日。”

蓝玉虽未明言,何秋却听出他心灰意冷的意味——太子的仇已报,心中反倒空落。而太孙朱允炆,经何秋点拨,蓝玉试探几回后,也明白此人与其家族并非同道。

如今朝局动荡,他身为国公、勋贵中的翘楚,处境艰难,常有人前来请托。若在往日,蓝玉或会包庇周全,可太子一去,他已无底气替他人周旋。

更何况,蓝玉对这些人未必没有怨气——当初太子死得蹊跷,风声隐约传开时,众人皆缄默不语,最终还得靠自己的外甥揭破真相。

太子生前庇护他们多年,可当他死得不明不白时,有谁曾挺身而出?

护着这群人有何用?养条狗还知在主人危难时相助,他们却个个夹紧尾巴,默不作声。待旁人开了头,才跟着狺狺狂吠,却不想想此时已无需他们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