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2 / 2)

何秋当即明白,这想必就是皇太孙朱允炆。看来这位皇孙确实深受宠爱。

原来朱允炆近来表现得极为孝顺,终日守在太子灵前,恪守丧礼规制。他每日只饮清水食干粮,不梳不沐,形销骨立,痛哭至双目几近失明,一月之间消瘦了十余斤。

朱元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东宫旧臣对朱允炆也十分满意,重新找到了效忠的目标。原本一些人对立朱允炆为太孙心存异议,但对比太子另一个儿子朱允熥的表现,朱允炆的孝行无疑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而朱允熥似乎尚未明白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什么,在朝臣眼中已落下了顽劣的印象。

见何秋到来,朱元璋命人赐膳,让他坐在一旁用饭。自己则继续慈爱地为朱允炆布菜,俨然一副祖孙情深的画面。

何秋不敢耽搁,快速用完御膳,静候祖孙二人餐毕。所幸不久朱允炆便用餐结束,朱元璋遂命太监撤下残羹。

朱元璋对朱允炆说道:“允炆,你先退下吧,朕有些事情要和你姐夫谈谈。”

朱允炆乖巧地应道:“是,皇祖父,孙儿告退。”

他恭敬行礼,转身离开。朱元璋慈爱地望着他的背影,目光中满是宠溺。何秋在旁静静观察,心中却不以为然——这朱允炆终究不是能担大任的料,历史上唯一被藩王从帝位上赶下来的,也就只有他了。

朱元璋轻咳一声,问道:“何秋,你看朕这个孙儿如何?可配做太孙?”

何秋一愣,心想此事已定,何须再问?只好恭敬回答:“太孙聪颖过人,不愧为陛下血脉。”

“聪颖?呵呵。”

朱元璋意味不明地笑了笑,转而问道:“你可知我为何召你入应天,还让你教导皇太孙?”

何秋精神一振,这确实是他一直疑惑的事,便道:“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望向殿门,缓缓说道:“我看你是个懂变法、善教导的人才,希望你能带太孙多学些实学,将来好担起重任。顺便,也帮着教教其他皇孙。”

何秋渐渐明白,朱元璋是看中他所传授的实学,想通过他影响朱允炆,同时也借他燕王女婿的身份镇住其他宗室子弟——毕竟其他皇亲多为勋贵之后,虽身份尊贵,却大多不学无术。

何秋嘴角微动,心知这是个苦差。朱允炆年岁尚小,心性未定,但身边围绕众多儒臣,与知行书院的学生全然不同,何秋并无把握能教好他。

他迟疑道:“臣……不敢保证成效,只能尽力而为。”

朱元璋闻言不悦:“哼,连朱高煦那般顽劣你都能教好,怎就教不了太孙?”

何秋一愣:原来朱元璋连朱高煦调皮捣蛋的事都知道?

朱元璋仿佛看穿他的心思,淡淡道:“之前高煦给方孝孺他们挖坑,难道不是你指点的?”

何秋心中一惊,没想到当初方孝孺等人被打之事,真有燕王府的人插手,还是朱高煦那小子自作主张!

他连忙否认:“此事臣确实不知,全是高煦擅自为之,胆子也太大了!”

说罢心中已打定主意回去要好好教训朱高煦,并趁机推辞道:“臣连高煦都未能管教妥当,实在无颜、也无力担任太孙之师。”

何秋没能把话说完,朱元璋凶狠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眼中杀意毕露。

朱元璋声音低沉。

“怎么?你不愿教导太孙?”

那眼神仿佛在说,你若敢拒绝,我便取你性命。

何秋顿时冷汗涔涔,支支吾吾道:

“臣这套学问,恐怕不合朝臣心意,更与儒家治国之道相悖。若臣教导太孙,只怕会招致群臣非议。”

朱元璋依旧冷着脸盯着他。

“朕让你教,你就教!何时轮到臣子多嘴?!”

见朱元璋如此暴躁,何秋心中更加不愿教导朱允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借口。

“这……依微臣之见,能教导太孙的唯有陛下!若陛下将太孙带在身边悉心栽培,耳濡目染之下,太孙必能成为下一位太……咳咳。”

朱元璋目光一闪,听出何秋未竟之语所指何人,心头百感交集。低头思量片刻,觉得这主意确实不错,脸色终于缓和下来。

“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过朕毕竟年事已高,能教导太孙的时间不多,其他时候还需你们这些老师多加指点。”

终究没能推掉教导朱允炆的责任,但何秋已心满意足——他总算推掉了太孙少师的职位。

只需在宫墙内再开办一处类似知行书院的地方,教导各位皇孙,太孙偶尔来听课即可。

第205章 教训朱高煦

何秋走出宫门,长舒一口气,伸手摸了摸后背,衣衫已被汗水浸透。

他心想,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愈发可怕了。先前面圣时说了那么多大胆之言,也未见其如此震怒。

这次不过是想推辞担任朱允炆的老师,竟如此艰难。朱元璋已渐渐听不进他人谏言……

这绝非好事!

但此刻不容何秋多想,他快步回到燕王府,眼中杀气腾腾——朱高煦这小子!

这次真是无妄之灾!若非朱高煦先前暗中搞鬼,他怎会被朱元璋叫去教导皇孙?

踏进院落,只见朱高炽三兄弟正在斗蛐蛐,何秋心头火起——多好的孩子,才来应天府就又堕落了吗?

他大步上前,厉声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