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2 / 2)

书里许多内容他不知道对不对,但至少外伤处理的部分,写得非常精妙。

王弼身为将军,征战多年,对外伤处理也有些了解。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极宝贵的经验。

于是王弼决定,要把书里的知识教给手下的士兵。

军中按照何秋说的,先是彻底清扫,再统一喝开水,何秋还拉来不少草药,在营里煮药汤。

不出三天,原本上吐下泻的士兵都陆续康复了。

士兵们恢复精神后,也不敢松懈,坚持每天打扫营地卫生——战场上被敌人 ** 还说得过去,要是死于瘟疫,那也太晦气了。

何秋又让士兵们一个个剪指甲,特别是脚指甲。这些天他在伤兵营看到,不少大明士兵的脚趾都变形了,得甲沟炎的也不少。

这是常年行军造成的。士兵们大多穿草鞋,没有橡胶底鞋,脚部问题自然多。

何秋对甲沟炎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知道要用弯剪刀把长进肉里的指甲剪掉。

没想到和营里的中医一聊,发现这病中医也能治!

何秋当即拨出一批黄连、大黄,交给军医,让他们给士兵做热敷理疗。

第179章 再出征

在何秋真诚的祝福中,蓝玉和王弼再次率军出塞。

经过何秋在密云的悉心指点,他们已经懂得如何防止士兵再出现腹泻的情况。

这下士气可谓高涨。要知道上一回出塞,他们这一路连半点战功都没捞着,如今军功就摆在眼前,每个人自然都盼着这次能立下功劳。

这所有的重任,便都落在了蓝玉肩上。

蓝玉与王弼商议后,仍然决定采用原定的战术——轻骑突袭。上次纯属意外,如今找到了“水土不服”的症结,他们信心十足,认为定能痛击北元。

绝不会再有其他意外了!

蓝玉骑在马上,眺望着茫茫草原,心里这样想。

如果这次再出什么差错,那么剿灭北元的大功,恐怕就要落到朱棣手里了。朱棣本来就有金山之战的光环,若再添上这一笔,以后就更难对付了。

天下诸藩中,唯独宁、燕二藩最难节制,无非是因为他们手握重兵。朱元璋之前已清洗过一批功臣,若再动这两大藩王,恐怕会让人以为,但凡长期执掌兵权,就会遭到打压。

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大明军队将来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蓝玉身为军中大将,绝不希望看到这种结果。

因此,他不得不用些手段,比如之前暗算燕王,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否则,他担心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但如今,燕王已躲过多次暗算,再行此道未免太过明显,朱棣又不是毫无戒心的傻子。

蓝玉只能徐徐图之,等朱标登基后,再一步步削弱宁、燕二藩的实力。反正朱元璋年事已高,他与太子都等得起。

眼下最要紧的,是争功——光明正大地争功!

必须把覆灭北元朝廷的大功牢牢握在手中,若真让燕王得了去,那他既有兵权,又有威望,就更难对付了。毕竟每打一场胜仗,总会涌现一批军中新贵。

如果这些人出现在朱棣麾下……呵呵!

等到朱标继位,恐怕连皇位都坐不安稳。

抱着这样的念头,蓝玉率军一路疾驰,沿途顺手剿灭了数不清的小部落,终于抵达百眼井。

可到了这里,蓝玉却愣住了,他与王弼商议:

“锦衣卫的情报不是说北元王帐在捕鱼儿海吗?百眼井离捕鱼儿海不过四十里,怎么丝毫不见王帐的踪迹?”

说到后面,他语气中已带了几分埋怨,甚至怀疑锦衣卫情报的准确性。

早知如此,就不必率领轻骑一路赶来了。这一路上虽灭了不少小部落,却未立下大功,对蓝玉来说着实是个打击。

王弼沉吟片刻,劝道:

“永昌侯,我倒觉得北元王帐应该就在附近。你看,我们越靠近百眼井,小部落就越少,到了这里,几乎已不见人影。”

“可此地水草丰美,我不认为北元人会忽略这里。唯一的解释是,有更强力者将这些小部落全都驱逐了!”

蓝玉若有所思,捋了捋胡须。

王弼见状,继续进言。

“我们出征以来一直未有显着战功,将士们难免心生怨言。若此时直接撤军回朝,恐怕难逃陛下责罚。即便北元王帐不在捕鱼儿海,只要亲自探查过,责任就不在我们身上,而是锦衣卫情报有误。”

王弼这番话正说中蓝玉心事。他实在不甘就此放弃——作为主帅亲率十余万大军出征,若只剿灭几个小部落,岂不沦为笑柄?只怕要像李广那般被讥为迷路将军。这绝非蓝玉所愿,他向来以姐夫常遇春为楷模,立志要统领十万雄师威震天下。若此番徒劳无功,实在有损威名。

思虑再三,蓝玉决定在百眼井休整一日,随即挥师直指捕鱼儿海。考虑到可能遭遇北元王帐,他谨慎下令士卒掘地筑营,严禁生火,以免打草惊蛇。

休整完毕的明军精神抖擞地开赴捕鱼儿海。行至南端时,蓝玉发现草场留有大量人畜踪迹,不禁喜上眉梢,对王弼笑道:“此乃天意!”当即下令全军备战,派出斥候搜寻王帐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