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何先生,刚才末将口不择言,请您恕罪!”
蓝四勇抱拳拱手,一脸不情愿地向何秋道了歉。
何秋嗤笑道:“算了,我向来不会因为恶狗乱叫就生气,老朱你会吗?”
朱棣瞥了眼哀嚎的蓝庆,毫不犹豫地摇头:“我也不会!”
蓝四勇气得几乎喷血。
何秋骂他是狗,燕王居然还认同了。
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人在矮檐下,蓝四勇只能咬牙忍耐。
性命毕竟比脸面要紧得多。
朱棣不再理蓝四勇,转而激动地望向何秋:“先生,您是何时造出这等神物的?它叫什么名字?”
他分明记得,何秋与他们同回应天时并未携带****!
何秋当然不能说出真相,也不能随便编个谎。
毕竟眼前这位是青史留名的永乐大帝,一手开创了明初盛世。
太粗劣的谎话,极可能被朱棣看穿。
所以何秋沉吟片刻后,答道:“这是……秘密!”
朱棣恍然大悟:“本王明白,何先生乃当世高人,有秘密实属正常!不过,本王有个不情之请,望先生成全!”
何秋挑眉:“你先说说看。”
面对未来的九五之尊,还是谨慎些好。
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进坑里。
朱棣左右看看,凑近何秋低声道:“先生,这里说话不便,可否随我回府详谈?”
何秋耸肩:“我无所谓,但你确定眼下这情况不用再处理吗?”
说着,他指了指还在哀嚎的蓝庆。
朱棣看了眼蓝庆,眉头微蹙。
现在还不是和蓝庆撕破脸的时候,不宜做得太过。
何秋已经开了一枪,若朱棣再施惩处,就有些过了。
但若不表示什么,又显得对何秋不够重视。
思来想去,朱棣看向何秋:“依先生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
这皮球又被踢回何秋脚下。
何秋笑了笑,一言不发,径直走出面馆。
朱棣望着他的背影,眼中掠过一丝赞赏。
“蓝四勇,带着那家伙滚吧,若再敢对何先生不敬,本王定斩不饶!”
朱棣丢下这句杀气腾腾的话,匆匆出门追赶何秋。
……
燕王府。
书房。
朱棣与何秋相对而坐。
何秋抿了口茶,淡然道:“现已回府,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朱棣沉吟片刻,开口道:“先生以为……蓝玉对本王态度如何?”
何秋放下茶杯,直视朱棣:“欲除之而后快!”
历史上,蓝玉是太子朱标的铁杆拥护者。
他常对朱标说燕王有天子之相,应尽早铲除。
幸而朱标仁厚,未听蓝玉之言,否则朱棣早已坟头长草。
“先生所言极是,蓝玉此人曾派义子入林行刺本王,上次面见时又目露凶光,确实一心想要本王的命!”
朱棣神色忧虑,低声开口。
何秋皱眉打断:“你只想说这些?我的时间宝贵,片刻便是数百两白银!”
朱棣赶紧笑着解释:“先生莫急,这就说到关键。蓝玉意图加害于我,亲卫兵力远不及他掌控的军队,因此……”
何秋插话道:“所以你是要我帮你扩充兵力?”
朱棣连忙否认:“并非如此。若先生替我招兵,蓝玉必会察觉我的虚实,那时我便危险了。”
何秋心知肚明,却故作不解:“那你究竟意欲何为?”
朱棣直言不讳:“希望先生为我打造一批猎枪,还有方才使用的近战火器。以此装备亲卫,便可自保。”
“这……”何秋面露难色。
此时尚在明初,过早推出此类武器恐将改变历史进程。何秋正是凭借对历史的熟悉方能从容应对,一旦历史偏离正轨,未来的生活便难以预料。这也是他虽与燕王结交,仍坚持自立营生的原因。
“先生有何难处尽管直言,本王定当全力相助!”朱棣郑重承诺。
何秋沉吟片刻:“那种近战火器名为手枪。我可以为你制造猎枪与手枪,但需耗费漫长时光,以及大量金银与能工巧匠。”
朱棣谨慎询问:“请问先生,这漫长时光具体是多久?”
何秋暗自叹息,面上仍诚恳相劝:“少则三五年,多则更久。依我之见,殿下还是另寻他法更为妥当。”
朱棣顿时颓然,苦笑道:“时日太久,只怕武器未成,我已遭蓝玉毒手。”
何秋悠然靠向椅背:“不必过虑。蓝玉虽欲除你,也只敢在荒僻丛林动手。在这顺天府地界,他尚无这般胆量,否则便是谋逆之罪,不仅自身难保,更会牵连太子朱标的地位。”
这番判断自有依据。史上蓝玉虽骄纵,却从未真正举兵 ** 。
朱标去世后,蓝玉才萌生了一丝不臣之心。可惜念头刚起,还未来得及行动,便被朱元璋迅速扼杀。此事更引发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受牵连者多达上万人。因此当前蓝玉不太可能在明面上对朱棣出手,最多不过是暗中派遣刺客潜入王府行刺。而燕王府的亲卫足以抵挡几个区区刺客。综上所述,何秋认为朱棣现在无需过分担忧安全。
朱棣也是聪明人,只是连日来精神过于紧绷,一时未能想通。经何秋点拨,他顿时明白过来。“先生说得对,是本王过于惊慌了。但猎枪和手枪还是必须制造!我大明多年来屡遭异族侵扰,若有此等利器相助,外患何足为惧?”朱棣言辞更加恳切。何秋看着他,心中颇有感慨。他相信朱棣这番话发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