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掉电话,吴普同的心情更加复杂。父亲为了多挣点钱,现在连邻村的零活都接。而自己却在这里,为了一张不确定的录取通知书拼搏。
下午是电子照相。同学们排着队,一个个走进临时布置的摄影室。 \"笑一笑,\"摄影师对每个学生说,\"放松点。\" 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笑出来。这些年轻的面庞上,写满了焦虑和期待。
轮到吴普同时,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想挤出一个微笑。闪光灯亮起的瞬间,他想起去年拍照时的情景——那时的自己虽然紧张,但还带着几分天真。而现在,只剩下破釜沉舟的决心。
拍照结束后,李老师召集大家开会:\"报名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战斗还在后面。希望大家抓紧最后的时间,查漏补缺,调整心态。\"
晚自习时,吴普同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力。那张报名表总在眼前晃动,往届生三个字格外刺眼。他索性放下笔,拿出日记本写道:\"第二次报名,背水一战。没有退路,只能前进。为了父母,为了弟弟,更为了自己。\"
合上日记本,他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春寒料峭,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他想起去年高考失败后的那个夏天,想起决定复读时的决心,想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
\"一定会成功的。\"他对着星空轻声说,像是在立下一个誓言。
从那天起,他的学习更加拼命了。每天的学习时间增加到十六个小时,连吃饭走路都在背单词。参考书和模拟试卷堆满了课桌,错题本又增加了一本。
室友们都说他\"走火入魔\"了,但都理解他的压力。有时候晚上泡面时,大家会特意多煮一包,分给他吃。 \"补充点营养,\"孙伟说,\"别还没考上就先倒下了。\" \"谢谢。\"吴普同感激地接过泡面。这些温暖的小举动,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三月初的一次模拟考,他考了523分。成绩进步很快,但代价是体重又轻了五斤。 \"你这样不行,\"李老师找他谈话,\"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能光拼时间。\" \"我知道,可是......\"吴普同不知该如何解释那种紧迫感。
第二天,他收到家里捎来的东西:一罐新腌的酱菜,还有一封信。信是父亲托人写的,字迹歪歪扭扭但很认真:\"别太累,身体要紧。家里都好,勿念。你弟弟又涨工钱了,一天三十八了。\"
吴普同捧着信,眼眶发热。弟弟一天三十八的工钱,像是又在后面推了他一把。
晚自习时,他在日记本上新写了一行字:\"弟弟一天三十八,我一天要进步三十八个知识点。\" 这成了他的新目标。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教室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有的同学开始失眠,有的食欲不振,还有的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但吴普同反而越来越平静。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就像父亲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四月初的最后一个模拟考,他考了538分。这个成绩已经超出了去年本科线二十多分。 \"稳了!\"张文远比他还兴奋,\"照这个趋势,高考时冲550都有可能!\" 但吴普同不敢高兴太早。他记得去年自己模拟考试成绩也很好,但高考发挥失常。
报名后的这些日子,他像换了个人。不再是那个焦虑迷茫的复读生,而是一个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战士。每天早晨醒来,他都知道自己要为什么而奋斗;每天晚上睡去,他都感到充实而安心。
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让大家放松心态。但吴普同依然保持着紧张的学习节奏,只是增加了半小时的晨跑时间。 \"劳逸结合,\"他对自己说,\"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
有时候跑步时,他会路过那个Ic卡电话亭。想起报名那天给家里打电话的情景,想起家人的期待,想起自己的承诺。这些回忆像燃料一样,推动着他不断向前。
夜幕降临,县一中的教室依然灯火通明。吴普同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校园。在这里,他哭过,笑过,迷茫过,奋斗过。而现在,一切即将见分晓。
他深吸一口气,翻开习题集。最后的战役,已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