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制糖稀:保持小火,继续搅拌糖液,期间注意观察糖液的颜色和状态(糖液会从透明慢慢变成浅琥珀色);用筷子蘸一点糖液,放入冷水中(测试糖的软硬程度),若糖液在冷水中迅速凝固,咬起来酥脆不粘牙(此时糖稀熬至“硬壳糖”状态,避免熬太嫩,糖会粘牙;熬太老,糖会过硬);加入食盐和黄油(黄油可增加顺滑度,没有可不加),搅拌至完全融化(约30秒)。
3. 混合成型(切块不碎的关键,拌匀和冷却时间是重点):
- 拌入花生芝麻:迅速将放凉的花生仁、白芝麻倒入铜锅中,用木铲快速翻炒(动作要快,糖液冷却后会凝固,无法拌匀);翻炒至花生仁和芝麻均匀裹上糖液(确保每颗花生和芝麻都粘有糖液,避免部分没裹到糖的花生变干)。
- 压平成型:在烤盘上刷一层薄食用油(防粘,也可用油纸代替);将裹好糖液的花生芝麻混合物倒入烤盘中,用木铲将其铺平(厚度约2,厚度均匀,切出来的糖块大小一致);用干净的菜刀背轻轻按压表面(让混合物更紧实,切的时候不易碎);将烤盘放在阴凉处,让花生糖自然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避免放入冰箱冷却,会导致糖块变脆易裂)。
4. 切块保存(完整不粘的关键,刀具和力度是重点):
- 切块:待花生糖完全冷却后,用锋利的菜刀将其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切成3x5的长方块,便于食用和保存);切糖时菜刀可稍微沾一点冷水(避免糖块粘在刀上,每切几块就擦一次刀);将切好的花生糖放入密封铁盒中(避免受潮变软,可在铁盒中放一小包干燥剂)。
5. 食用与补救技巧:
- 趁热食用(刚切好的花生糖):刚切好的芝麻花生糖,呈浅琥珀色,表面裹着白芝麻,里面能看到完整的花生仁,闻着有花生的焦香和芝麻的清香。咬一口酥脆黏牙,花生的脆、芝麻的香、糖的甜融合在一起,不齁不硬,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坚果的香味,特别适合冬天吃。
- 补救技巧:若糖熬太嫩,花生糖粘牙,可将其重新倒入铜锅中,小火加热至糖液融化,再继续熬2-3分钟,重新拌入花生芝麻;若糖熬太老,花生糖过硬,下次熬糖时可减少熬制时间1-2分钟,或增加5l清水;若花生芝麻没拌匀,下次可将花生芝麻提前分成两份,分两次倒入锅中,更容易拌匀。
6. 成品特点:
- 芝麻花生糖呈浅琥珀色长方块,表面点缀着雪白的芝麻,里面藏着完整的花生仁,断面紧实无空隙。入口先是糖的清甜,接着是花生的酥脆和芝麻的浓香,嚼起来黏牙却不费力,甜度适中,没有涩味。周爷爷拿起一块,慢慢嚼着,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就是这个味!跟我年轻时熬的一模一样,脆得很,黏得也刚刚好,我孙子最爱吃这个了……”
三、香飘满街人排队,祖孙和乐暖寒冬
晚星和谢景渊忙着炒花生、筛芝麻,周爷爷坐在灶边的小凳上,时不时指点两句:“花生要炒到皮能搓掉……糖熬到冷水里能捏碎就行……”铜锅里的糖液慢慢泛起琥珀色,花生和芝麻的香味飘出铺子,引来了不少街坊。
最先来的是李婶,她裹着棉袄,搓着手走进来:“周爷爷,您又熬花生糖了?这香味,我在巷尾就闻到了!”周爷爷笑着点头,晚星递过去一块刚切好的花生糖:“李婶,您尝尝,刚熬好的,还带着点热乎气。”李婶接过糖,咬了一口,连连点头:“脆!香!这芝麻味太正了,比我去年在超市买的好吃多了,给我装一斤,带回家给老伴和孙子吃。”
消息传得快,没一会儿,铺子门口就排起了队。开早餐铺的王哥来了,说要多买两斤,明天早上当零食卖;上班路过的年轻人掏出手机,边拍花生糖边发朋友圈,说“老街的冬天味,全在这颗花生糖里”;连住在巷尾的张叔都拄着拐杖来了,笑着说:“前几天还跟老伴说,想吃周爷爷的花生糖了,没想到今天就闻到香味了,这口甜等得值!”
周爷爷看着热闹的场面,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慢慢站起身,拄着拐杖走到案板边,帮着递糖块。正忙得热闹,巷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是周爷爷的孙子周明,他手里拎着个保温袋,走进来就说:“爷爷,我刚从单位回来,听说您在熬糖,就赶紧过来了。”
周明看到铺子里排队的街坊,又看了看爷爷手里的糖块,笑着说:“爷爷,您熬的糖还是这么香,我小时候总跟在您后面要糖吃,现在同事们都问我哪能买到这么好吃的花生糖。”周爷爷拍了拍他的手:“你要是喜欢,爷爷以后常熬,咱们爷俩一起熬,你帮我炒花生,我帮你看火候。”
周明眼睛亮了:“好啊!爷爷,我明天就请假,跟您学熬糖,以后咱们把铺子重新开起来,让更多人吃到您的手艺。”说着,就拿起木铲,帮着把刚切好的花生糖装进袋子里。
雪渐渐停了,太阳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铜锅上,映出温暖的光。铺子里的人依然没散,花生和芝麻的香味混着大家的笑声,飘满了整条老街。周爷爷看着眼前捧着糖的客人,看着忙着装糖的孙子,又看了看灶上那只发亮的铜锅,心里暖乎乎的——铜锅不再积尘,老手艺有了传人,连曾经担心他的孙子都愿意学熬糖,这冬天的甜味,总算能在老街里一直延续下去。而案上那袋剩下的花生和芝麻,正等着明天被炒香、熬进铜锅里,凝出更酥脆的滋味,温暖老街人的冬日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