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 第683章 芡实莲子八珍糕,画匠携纸换甜糕

第683章 芡实莲子八珍糕,画匠携纸换甜糕(2 / 2)

4. 蒸制定型与冷却:

- 蒸锅提前加水烧开,待水沸腾后,将烤盘放入蒸锅中层(烤盘与蒸锅壁保持3距离,避免水汽滴落在糕体上),盖上锅盖,转中火蒸35分钟(蒸制20分钟时,用牙签插入糕体中心,拔出后无湿面糊带出即熟)。

- 蒸好后关火,焖5分钟(避免温差过大,糕体回缩);取出烤盘,放在冷却架上,揭去表面保鲜膜(趁热揭膜,避免水汽凝结在糕体表面,导致口感发黏),晾凉至室温(热食时松软易散,常温后成型更好,口感绵密)。

5. 切块与包装:

- 待糕体完全冷却后,用刀沿烤盘边缘划一圈,将油纸连同糕体取出,放在案板上;切成8x5的长方形小块(每块约30g,大小适中,方便手持食用),切面光滑无碎渣。

- 每块八珍糕用油纸单独包裹(油纸剪成10x8的长方形,包裹时露出顶部的枸杞和芝麻,美观且方便取用);若需长期保存,将包裹好的糕体放入密封瓷罐,每层垫一张油纸(避免粘连),置于阴凉干燥处。

6. 成品特点:

- 八珍糕呈淡米黄色,表面点缀着红枸杞和白芝麻,入口先是蜂蜜的清甜,接着是芡实的清润、莲子的绵密,红枣的甜香与核桃的脆感交织,杂粮的醇香在口中慢慢散开,咽下去后胃里暖暖的,不粘牙、不噎喉,松软度恰到好处。林画匠拿起一块,咬下一角,笑道:“这糕好!作画时捏在手里,不用停笔洗手,吃着松快,胃里也舒服,比酥饼合我意。”阿砚尝了一口,眼睛发亮:“姐姐,这糕里有核桃!吃了能变聪明,我下次背书时要带两块!”陈禾背着药篓来送草药时,尝了一块八珍糕,当即转身去了村里,半个时辰后,领着几位老人赶来,“晚星姑娘,这糕软和,老人们牙口不好,都想换些回去当零嘴,我用草药换,行不?”这便定名为“晚星芡实莲子八珍糕”。

三、甜糕换宣纸,墨香混甜香

林画匠捧着八珍糕,指尖沾着些芝麻,“姑娘,这糕我换三十块!一半留着作画时吃,一半给山上的道观送些,观里的道长也爱清静作画,定喜欢这软糕。”他从画夹里取出一卷宣纸,还有一支狼毫笔,“这宣纸是上等的‘净皮’,画工笔最显细腻;狼毫笔是我用了三年的,笔锋挺括,写题跋正好,给姑娘和谢小哥添些笔墨。”

晚星接过宣纸,展开一角,纸质绵韧,对着阳光看,纹理均匀,“林先生太客气了,这点心本就是给大家解闷的。”她用油纸包了三十块八珍糕,分成三束,用麻绳系好,递给林画匠,“您带回去,若不够了,随时来取。”

林画匠接过糕束,小心翼翼地放进画夹旁的布袋里,又从木匣里取出一方砚台,“这砚台是端溪的,磨墨细腻,不损笔锋,给谢小哥用,他平日写药方,也需好砚台。”说罢,拿起一块八珍糕,咬了一口,“这糕配着茶吃,更显香甜,我回去就着山泉水,能画一下午。”

阿砚捧着两块八珍糕,放进书包里,“晚星姐姐,我给师父留一块,自己吃一块!等师父画完《山坞甜糕图》,我第一个拿给你看!”他蹦蹦跳跳地跟着林画匠离去,衣角沾着的芝麻,落在石板路上,与晨露混在一起,透着淡淡的香。

陈禾背着药篓赶来时,篓子里除了草药,还放着一小袋茯苓,“晚星姑娘,谢大哥!孙先生说,茯苓能祛湿,加在八珍糕里,更适合湿气重的人吃,我带了些来,下次做糕时添上。”他尝了一块八珍糕,点头道:“这糕松软,村里的李奶奶牙口不好,吃这个正合适,我等下给她送几块去。”

晚星接过茯苓,笑道:“好啊,下次用茯苓换些莲子,做茯苓莲子糕,给观里的道长也送些。”谢景渊则在灶房煮起了莲子芡实茶,放入少许冰糖,煮得茶汤清亮,盛在粗瓷碗里,温温的喝一口,清润暖胃。

上午的阳光渐渐驱散晨雾,院中的竹筛里,晒着陈禾送来的茯苓,旁边摆着刚做好的八珍糕,米黄色的糕体点缀着红枸杞,像一件件带着墨香的小点心。晚星坐在木案旁,翻看着林画匠送的宣纸,谢景渊端来两碗莲子芡实茶,递过一碗:“冬日的点心,就该这般松软清润,既能填肚子,又不碍着做事,比啥都贴心。”

晚星喝着茶,看着院外的小路,林画匠的脚步声还隐约能听见,忽然觉得,这山坞的日子,就像这八珍糕一般,藏着芡实的清润、莲子的清甜、杂粮的醇香,还有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交换——画匠的纸,郎中的药,道长的茶,农户的粮,都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

正午时分,观里的小道长提着食盒来取八珍糕,食盒里放着一小罐野蜂蜜,“姑娘,道长说,这蜂蜜是后山岩缝里的,比寻常蜂蜜甜,给你做糕时添上。今日要二十块八珍糕,观里的师父们吃了,都说能静心。”

晚星笑着装了二十块八珍糕,递给小道长,“这糕放凉了更好吃,你们慢慢吃。”小道长接过食盒,笑着说:“道长还说,等您下次做新糕,他亲自来换,顺便给您画幅《山坞晨雾图》。”

谢景渊坐在木案旁,磨着林画匠送的砚台,墨香混着八珍糕的甜香,飘满小院。晚星则把剩下的八珍糕放进密封瓷罐,“下次做糕时,加些茯苓,再放些葡萄干,让口感更丰富些。”

午后,村里的李奶奶拄着拐杖,由孙子搀扶着走来,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刚煮好的鸡蛋,“晚星丫头,谢小哥,我听陈禾说你们做了软糕,特意来换几个,这鸡蛋是自家鸡下的,给你们补补身子。”晚星笑着装了四块八珍糕,递给李奶奶,李奶奶接过糕,咬了一口,“这糕软乎,不用嚼太久,比糕干好吃多了!”

院外,几个村里的孩童提着竹篮跑来,篮子里装着野栗子,“晚星姐姐,我们来换糕!这栗子是山上摘的,甜得很!”晚星笑着拿出几块八珍糕,分给孩童们,孩童们接过糕,小口吃着,笑声混着阳光,飘得很远,与院中的竹筛一起,成了冬日山坞最温暖的风景。

暮色渐浓时,林画匠背着画夹赶来,画夹里夹着刚画好的《山坞甜糕图》,“姑娘,你看这画!”画纸上,小院的竹筛里晒着芡实,烤盘里摆着八珍糕,阿砚举着糕,笑得眉眼弯弯,“这糕我送了道观,道长说,明日要带些野茶来换,给你配着糕吃。”

晚星接过画,指尖触到画纸的温度,仿佛能闻到画里的甜香,“林先生画得真好,比真的还香。”谢景渊则从灶房取出一块刚蒸好的热糕,递给林画匠,“热乎的,您尝尝,比凉的更软。”

林画匠接过热糕,咬下一口,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口,“这热糕更甜,画了一下午,吃一块正好。”他背着画夹,提着剩下的糕束,脚步轻快地离去,画夹里的墨香与糕香,暖了一路。灶房的蒸锅里,还剩着几块糕,谢景渊取出一块,递给晚星,“尝尝热的,软乎得很。”

晚星咬下一口,望着院外渐暗的天色,林画匠的脚步声似还在耳边,八珍糕的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口,冬日的湿寒,仿佛都被这松软与清甜驱散了。院中的竹筛里,茯苓还在晾晒,等着下次与莲子相遇,酿成新的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