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 第681章 花生栗子烤麻薯,书童抱卷换甜糯

第681章 花生栗子烤麻薯,书童抱卷换甜糯(2 / 2)

4. 烤制定型:

- 烤箱提前预热至上下火180c,预热15分钟(确保烤箱温度稳定,避免麻薯外焦里生);将烤盘放入烤箱中层,烤18分钟(前10分钟麻薯会膨胀,表面逐渐变硬;后8分钟表面呈微金黄色,即可关火)。

- 烤好后取出烤盘,放在冷却架上晾凉至微温(热食时外脆内糯,温度过高易烫口;微温时口感最佳,内馅软糯,外皮略带嚼劲);待温度降至50c左右,用毛刷在每个麻薯表面刷一层枣花蜜(蜂蜜遇高温会流失营养,微温时刷最合适,增加甜润感)。

5. 二次裹粉与装饰:

- 准备一个小碗,放入剩余的调味黄豆粉,将刷好蜂蜜的麻薯放入碗中,轻轻滚动,让表面再次裹上一层黄豆粉(二次裹粉既能增加风味,又能避免麻薯粘手,方便书童手持食用)。

- 每个麻薯顶部放一颗完整的栗子肉(去核,提前煮软,用牙签固定,寓意“栗子暖心”),再撒上少许熟芝麻(呼应食材,提升颜值,也方便识别)。

6. 成品特点:

- 麻薯表面裹着金黄的黄豆粉,芝麻点缀其间,顶部的栗子肉饱满诱人,入口先是黄豆粉的醇香,接着是外皮的微脆,内里的糯米软糯裹挟着花生的油香与栗子的粉糯,蜂蜜的清甜在舌尖慢慢散开,咽下去后胃里暖暖的,不粘牙不腻口,顶饿感十足。小墨拿起一个,小口咬下,笑道:“这麻薯外脆里糯!抄书时吃一个,半天都不饿,手也不冷了!”阿砚尝了一口,眼睛发亮:“姐姐,这比米糕有嚼劲,还有花生香味,师父写书法时吃,肯定不犯困!”张掌柜的伙计来取米糕时,尝了一个烤麻薯,当即跑回酒楼——半个时辰后,张掌柜揣着食盒赶来,“晚星姑娘,这麻薯酒楼每日要七十个!客人酒后吃两个,顶饿又解腻,比点心铺子的还香!”这便定名为“晚星花生栗子烤麻薯”。

三、麻薯换经书,甜糯满书院

小墨捧着烤麻薯,吃得嘴角沾着黄豆粉,“姑娘,这麻薯我换三十个!给书院的先生和兄弟们每人一个,抄书累了吃,解乏又顶饿。”他从书摞里抽出一本线装书,“这是先生们手抄的《论语》,字迹工整,给你和谢小哥读,也算以书换暖。”

晚星接过经书,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墨香扑面而来。她用苏绣娘送的“寒梅纹”锦缎包了三十个麻薯,分成三袋,用麻绳系好,递给小墨:“小墨,这点心你带回去,抄书累了吃一个,暖身又解乏,不够了再来换。”

小墨接过锦缎包,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又翻开一本经书,“姑娘,我给你读一段《论语》,也算谢过这甜糯的麻薯。”他轻声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朗朗书声伴着麻薯的甜香,漫向山坞的书院——先生们停下笔,侧耳倾听;书童们放下抄本,望着窗外;连院中的麻雀,都落在枝头,似在听书,书声与甜香交织,成了冬日山坞最清雅的风景。

阿砚捧着两个麻薯,放进画夹旁的布袋里,“晚星姐姐,我回去给师父送两个,师父读了经书,吃了麻薯,肯定能画出《书院暖读图》!”他蹦蹦跳跳地离去,衣角沾着的黄豆粉,落在雪地上,留下淡淡的黄痕。

陈禾背着药篓赶来时,篓子里除了草药,还放着一小袋茯苓,“晚星姑娘,谢大哥!今日的麻薯够不够?我带了些茯苓,孙先生说茯苓能安神,配花生栗子,既能顶饿又能安神,适合给抄书的书童们吃,免得抄书时心烦。”他尝了一个麻薯,点头道:“这麻薯糯软,书童们抄书久坐,吃这个正好,我等下给书院送几个去,给先生们尝尝。”

晚星接过茯苓,笑道:“好啊,下次用茯苓配糯米,做些安神的麻薯,给兄弟们,抄书再晚也不心烦。”谢景渊则在灶房煮起了花生栗子茶,放入少许红糖,煮得茶汤醇香,盛在粗瓷碗里,温温的喝一口,暖身又解乏。

上午的阳光越来越暖,院中的雪渐渐融化,石板上晒着陈禾送来的茯苓,旁边摆着刚做好的花生栗子烤麻薯,金黄的黄豆粉裹着糯白的麻薯,像一件件带着甜香的小元宝。晚星坐在木案旁,翻看着小墨送的经书,谢景渊端来两碗花生栗子茶,递过一碗:“冬日的点心,就该这般甜糯顶饿,既能填肚子,又能安神,比啥都实在。”

晚星喝着茶,看着院外的小路,小墨的书声还隐约能听见,忽然觉得,这山坞的日子,就像这花生栗子烤麻薯一般,藏着花生的油香、栗子的粉糯、黄豆的醇香,还有人与人之间最文雅的交换——书童的经书,画匠的画,郎中的药,樵夫的栗子,都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

正午时分,张掌柜的伙计推着小推车来取麻薯,车上放着十个竹篮,每个竹篮里都装着花生栗子烤麻薯,盖着油纸,香气透过油纸散出来。伙计笑着说:“姑娘,掌柜的交代了,这麻薯每日正午送七十个,客人吃了都说糯,昨日送的五十个,不到傍晚就卖完了!”

晚星与谢景渊坐在木案旁,喝着剩下的花生栗子茶,聊着明日要做的茯苓糯米麻薯。阳光洒满的山坞,雪水顺着屋檐滴落,花生栗子烤麻薯的甜香飘向书院的书桌、酒楼的餐桌、农户的小院,送到每一个抄书、授课、赶路的人身边,让这份冬日的暖意,抚慰了整个山坞。

午后,书院的王先生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几卷宣纸,“晚星丫头,谢小哥,听闻你们做了新点心,特意来换几个,这宣纸是上好的徽宣,给你们画画、包点心都好用。”晚星笑着装了四个麻薯,递给王先生,王先生接过麻薯,咬了一口,“这麻薯甜糯,授课时吃一个,嗓子都舒服了!”

院外,小墨带着几个书童跑来,每人手里都抱着一摞经书,“晚星姑娘,兄弟们都想来换麻薯,这经书给你们送过来,先生说你们喜欢读!”晚星笑着拿出几个麻薯,分给书童们,书童们接过麻薯,小口吃着,笑声混着书声,飘得很远,与院中的阳光一起,成了冬日山坞最温暖的风景。

暮色渐浓时,小墨抱着空布包赶来,“姑娘,麻薯都吃完了,兄弟们让我再来换五个,晚上抄书还要吃。”晚星递过五个刚出炉的热麻薯,“刚烤好的,热乎着吃更糯。”小墨接过麻薯,揣在怀里,“谢谢姑娘!”他抱着经书,脚步轻快地离去,怀里的麻薯香,暖了书院的夜。灶房的烤箱里,还剩着几个麻薯,谢景渊取出一个,递给晚星,“尝尝热的,外脆里糯。”晚星咬下一口,望着院外渐暗的天色,书声似还在耳边,麻薯的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口,冬日的寒,仿佛都被这甜糯与书香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