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 第408章 新岁融百味,味脉汇长卷

第408章 新岁融百味,味脉汇长卷(1 / 2)

一、腊梅映新摊,年货添新意

腊月里的京城,胡同口的老腊梅开得正盛,黄澄澄的花瓣落了满地,踩上去带着点清苦的香。林晚星正蹲在摊位前绑红绸子,案上摆着刚蒸好的“枣泥松糕”,松糕上撒着青红丝,衬着红绸子倒像幅年俗画。

“谢先生说今年流行‘非遗小吃’,”阿圆抱着摞油纸跑过来,辫子上还系着个小老虎挂饰,“你看这‘糖画棒棒糖’,还有‘剪纸酥’,咱把老北京的年味儿掺进去肯定火!”她手里的糖画棒棒糖,是用3d打印机先打出糖坯,再用老法糖稀勾出“福”字纹路,透亮得能映出人影;剪纸酥更巧,把千层酥压成窗花模样,酥层里还裹着山楂碎。

赵淑珍正坐在煤炉旁炒瓜子,闻言往灶里添了块煤:“老法子里的‘关东糖’得用麦芽熬,我昨儿让沈清禾去药铺拿了点茯苓粉,掺进去既不粘牙,还带着点药香。”她手里的铜锅转得飞快,关东糖在锅里滚得滋滋响,甜香混着茯苓的清苦,把隔壁院的小孩都勾得扒着栅栏望。

众人手脚麻利,三两天就凑出了满案年货。林晚星用缠藤刀把“驴打滚”切成小方块,裹上谢景渊调的“椰蓉黄豆面”,做了“椰香驴打滚”;周明把卤好的酱肘子拆成丝,和新出的“芝士脆片”拌在一起,淋上用腐乳调的酱汁,叫“酱肘脆片拌”;李叔更绝,把豆沙包捏成小老虎模样,耳朵用南瓜泥染成橘色,成了“虎虎生威豆沙包”。

傍晚摊位摆出来时,胡同里的灯笼刚点亮,暖黄的光落在小吃上,倒比灯笼还亮。穿羽绒服的大婶捏着块剪纸酥,咬开时酥渣掉了满襟,含糊着夸:“这酥层比老辈子的还细!山楂碎酸得解腻,绝了!”林晚星笑着递纸巾,眼角瞥见胡同口停了辆旧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蓝布包,包角露出半截褪色的账本。

二、旧账牵故人,年味儿藏往事

那自行车停到掌灯才动。骑车的是个老爷子,头发花白,背微驼,手里攥着本账本,走到摊位前时,目光直勾勾落在赵淑珍手里的铜锅上。

“这锅……”老爷子声音发颤,伸手要碰又缩了回去,“是1953年‘瑞福斋’的吧?锅沿有道小豁口,是当年熬糖时烫的。”

赵淑珍一愣,把铜锅翻过来——果然在不起眼的地方有道浅豁口,是她之前没留意的。“您认识这锅?”

老爷子叹口气,打开蓝布包,里面是本泛黄的账本,账本里夹着张褪色的粮票。“我叫王德顺,当年瑞福斋的伙计是我爹。1955年冬天,有人拿这锅换了二斤关东糖,说给生病的孩子当药引,还留了张粮票当信物,说开春就来赎。”他指尖摸着粮票,“可我爹等了一辈子,也没等来。”

林晚星让谢景渊把溯源仪对准铜锅。屏幕上波纹骤变,映出段模糊的画面:雪夜里,穿棉袄的女人攥着铜锅站在瑞福斋门口,怀里揣着个布包,隐约能看见里面是个病弱的孩子。她往店里望了望,最终把铜锅递给王德顺的爹,接过关东糖就往胡同里跑。

“这人没说谎。”谢景渊指着屏幕,“仪器记着她的气息——那天她用铜锅换了关东糖,又把身上最后一张粮票给了药铺,给孩子抓了药。”

赵淑珍抹了把泪,正要说什么,胡同口突然吵起来。王德顺的自行车旁围了群人,为首的是个穿西装的男人,正扯着王德顺的胳膊骂:“爸!您怎么又来这破地方?我让您去吃大饭店的年夜饭,您倒好,来寻这破锅!”

王德顺红着脸挣开:“小伟,你懂什么!这锅是你奶奶当年留下的念想!”

王磊甩开他的手,瞪着摊位:“什么念想?就是个破铜锅!这群人就是骗子,拿个旧锅冒充老物件,骗您的感情呢!”

三、年关辨旧物,暖锅融真心

王磊说着就去抢铜锅,被阿圆伸手拦住:“你凭什么说锅是假的?”

“凭什么?”王磊从包里掏出份合同,“这是我刚跟‘星味集团’签的,他们说这锅是他们丢的道具!你们就是借我爸的名头炒作,好让你们的年货卖得贵点!”